[Page numbers are visible in Mozilla Firefox and other browsers which support CSS2 -- not Internet Explorer]

第一集

前言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沧源、耿马、西盟,澜沧,孟连等地;这里的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 (特别是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他们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佤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劳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不断发掘利用植物资源,在利用植物防病冶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吸收,借鉴周围其他民族的医药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医药。这样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完善,创造了以植物药为主,包括动物药与矿物药的单方或配方水煎内服,外敷,拔火罐,拔水罐,放血,括,揪,推拿,按摩等具有本民族鲜明特点的佤族医药。佤族医药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佤族医药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都是口授流传,没有文字记载,这就限制了民族医药的发展,有些单方、验方、密方已失传或近失传,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医的不断渗人,使整个佤族医药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使佤族医药发扬光大,我们从1982年起开始搜集整理佤族医药并编写成册正式出版。书中以佤文为主,汉文对照,供医药王作者、民族工作者参考。

本书共四册,第一、二册为植物药,第三册为动、矿物药,第四册为佤族医药方剂选。书中药用植物的名称以当地名称为主,用药历史,药用部位,性昧功能,主治用法主要根据佤族民间老草医口述及用药经验,并参考了有关文献总结而成。 书中的药物一律以笔划排列,后附有拉丁名及中名索引以便查找。药用植物部分承蒙云南大学生物系胡志诰 [sic, cf. v2,3 浩] 副教授审定,佤文名称按沧源县岩帅地区语言标准核定。

第一册共收载药用植物100种(包括变种)。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缺点和错误再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批正。

编者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二集

前言

本书是《中国佤族医药》的第二集,它在第一集的基础上又收集了100种(色括变种)佤族民间药用植物。

本书对植物的药用历史,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资源状况,以及性昧功能和当地佤族传统用药经验作了描述和记载,并附各个植物的黑线图。

原植物及拉丁名部份承蒙云南大学生物系胡志浩 [sic, cf. v.1,4 诰] 副教授审定。本书得到沧捕、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及双江县人民政府的大力资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本书中还会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著者
1990年11月1日

第三集

说明

本书收集了佤族地区常用药物101种其中动物药76种,植物18种,矿物及其他类药7种,并对各种药物在药用历史,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采集加工功能,主治用法,生活习性,分布现状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或记载。每种药物均附有形态特征图或全貌图。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在佤族民间间调查收集并参考有关资料文献整理而成,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佤族医药提供了基础资料。书中拉丁学名部分标“*”号者为汉语拼音。

本书由云南大学胡志浩 [sic, cf. v.1,4 诰] ,王紫红俩位副教授审阅,本书得到泰国从事研究佤文的佤族同胞岩宝献先生资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既难免,敬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1991年7月16日

第四集

前言

《中国佤族医药》第四集为一二三集之续集,主要收载佤族医药方剂。

中国佤族医药历史悠久,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以口授身教的形式流传于民间,为佤族人民的生机和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弘扬和继承佤族医药,我们整理出版本书。

本书共收载佤族民间单验方和秘方270余个。所记载单验方、秘方,主要是作者在调查中实实在在地从民间老草医中广泛收集的基础上筛选而得,也有一部分为自家祖传验方和秘方,亦有少数方剂来自有关文献资料。所载方剂疗效确切,对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书对该民族的诊病法、用药经验及其用药特点作了简要的介绍,供有关人员及民族医药爱好者参考。

编者
1996年6月30日

一、总论

佤族医药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佤族人民靠其本民族医药防病治病,得以代代繁衍下来。为继承发扬该民族医药经验,我们将调查收集得到的资料整理总结如下:

(一)诊病法

佤族民间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较为简单,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一问、二看、三号脉〈诊脉〉、四顶指甲尖。

问,问患者病因、病情、疼痛部位,以及冷热、出汗、饮食和大小便等情况。

看,看患者精神面貌,看皮肤。面红发热多为伤风感冒或其他疾病所致:面黄苍白多为贫血或肾脏疾病所致;皮肤及眼珠黄多为肝脏疾病(民间称走胆)所致;面唇青紫多为心肺疾病所致。

号脉(诊脉),佤族民间医生号脉时一般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搭在患者腕部梅动脉搏动处,细心诊察患者脉象及动脉搏动状态,根据患者的脉象搏动和流动情况来分析患者的病情及疾病部位。

顶指甲尖,医生将自己的指甲尖顶在患者的指甲尖一顶一松,细心观察患者指甲内血液循环情况:如风湿关节疼痛在左边、左指甲的血液循环较慢:疼痛在右边,右指甲内血液循环较慢;胃病左指甲血液循环较慢;肝脏疼痛左指甲血液循环较慢。通过以上四项诊病方法来分析病情,然后对症下药。

(二)理疗法

1. 拔火罐法:佤族民间医生用的火罐有两种:一种是陶制的;另一种是竹制的。两种火罐的用法根据治疗疾病的不同又有不同的使用方法:(1)拔法,先在患处或穴位上用剃刀划破数个小伤口至出血少许,将削好的松明花点燃后放入陶罐内,然后将拔罐罩在小伤口上拔稳即可;或将竹罐放入沸水中片刻,迅速将竹罐取出罩在小伤口上拔稳即可。此法多用于跌打损伤、扭伤痕血、骨折、关节炎肿痛等症。(2)拖赶法,不划破小伤口,用与‘拔’相同的方法将拔罐在患部或穴位上拔稳后,慢慢的来回拖赶,直至拔罐自然落下为止。此法常用于伤风感冒、癖症、无名肿痛、风温疼痛等症。

2. 揪、刮法:用食指和中指在颈部、咽喉部、额部、肩部、背部、胸部等穴位上揪摘或用旧铜币等物蘸水拖刮至局部皮肤充血,从而达到病情减轻或痊愈。此法常用于治疗风寒引起的席症、腹部疼痛、恶心不思饮食、头昏头痛和全身不适等症。

3. 抹法:取新鲜泽兰嫩叶或其他草药,在火上烽热至发软,揉搓后洒洒少许,在疼痛部位从上向下拖抹。此法主治小儿食积消化不良、腹部胀痛、跌打内伤等症。

4. 放血法:取生姜、大蒜、青富叶在火上烧热至发软,先在舌下、额前、四肢指 (趾)。甲基部揉搓消毒,然后用沸水煮过的针或破碗片刺破至出血少许。在舌不方放血主治庭疾病,在额前和手指甲基部放血主治受寒引起的重感冒、久烧不退。

5. 揉搽法:将白酒或酒精盛于碗里点燃,手蘸趁热揉揉患部。此法常用于跌打损伤、关节扭伤红肿、风湿疼痛等症。

6. 拍打法:在受伤部位用剃刀或刀片划破数个小伤口,用手指挤压至出血少许,然后将削成尺状的松明块在火上烘烤至发热并轻轻反复拍打小伤口处。此法主治跌打损伤痕血肿痛、关节炎肿痛等症。

7. 推拿法:在四肢、背部、肩部、头部推拿,主治因风寒引起的全身酸痛、风湿疼痛、四肢麻木。.

(三)用药方法

1. 外拔外包内服法:在穴位或患部,用剃刀划破数个小伤口,然后用火罐拔吸。配伍草药,如小乖块根、血满草根4红蔷村叶、盐肤木根、野棉花根、狗黑桃根各适量捣细加白酒少许,生熟各半盛入纱布袋内压扁外包于患部。同时取桑寄生、树萝卡、七叶一枝花、五叶草根、牛舌头草根、酵浆草各适量,白酒一斤浸泡3小时内服。此方为佤族民间传统用法,多用于内外科疾病。冶疗骨折、骨裂、扭伤、拉伤、跌打内伤痕血、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风湿性偏头痛等症。

2. 外切外敷内敷法:长刀一把用布带包住刀口,用刀口面用力切压腹部有硬块疼痛部位10 --15分钟。然后取瓜叶上花叶、冰片叶、水淋果叶、血满草根、狗黑桃叶各适量,捣细加白酒少许,在火上加热盛入纱布袋里压扁敷在疼痛部位。同时取岩七30克嚼细温开水吞服。此法常用于内科疾病,治疗下腹部内硬块疼痛有疗效。

3. 推拿按摩外是法:双手拇指来回推拿按摩额前穴位、左右太阳穴、百会穴或疼痛部位各10遍,再从脑前向脑后梳理10遍。取熊胆草、人角枫叶、于里光枝叶、酵浆草各适量,捣细加酒少许,火上加热放入纱布袋里压扁敷在额前或疼痛部位,治疗风湿性偏头痛、游走性风湿疼痛等症。

4. 食疗法:没耐活烤黄研粉肉汤冲服或鲜品炖鸡食,治疗小儿久病或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消瘦症;黄花远志根炖鸡肉或猪脚食,治疗妇女产后身体虚弱消瘦;野白薯炖猪肉或鸡肉治疗产妇缺乳汁;思茅松花粉调蜂蜜食治疗肺结核;猴竭配红糖、糯米酒、鸡蛋煮食治疗妇女产后体虚贫血等症。

5. 外敷内服法:取洗碗叶、野棉花根、盐肤木叶、冰片叶各适量捣烂,在火上加热,取出放入纱布袋里敷在胃院部位。同时取盐肤木果实研粉调蜂蜜内服,治疗胃炎疼痛。大腊合(枯藤子)种子胚乳部分配鳝鱼一条剁成肉泥敷在患部,同时取翻白叶根、酸苔根各适量,红糖为引煎水内服,治疗淋巴结核疼痛等症。

6. 董疗法:用茅草叶揉烂放入口缸里,加入沸水,报纸裹成圆筒套在口缸口上,另一端罩在眼睛上,用其热气熏蒸眼睛,治疗眼内撞伤其各种炎症。

7. 生食、含漱法:用紫金龙、岩七、石葛蒲、水富蒲生嚼食,治疗胃病疼痛。大白解生嚼食治疗恶心呕吐。灯掌草皮嚼细药汁含漱治疗感冒干咳。黄泡根煎水药汁含漱治疗牙周炎疼痛。石榴嫩尖嚼细药汁含漱治疗嘴皮、舌头干裂等症。

8. 放血内服法:在舌下、四肢指(趾)甲基部和额前,先用火烘至发软的大蒜、生姜、青蓄叶揉揉消毒,再用沸水煮过的针或破碗片刺伤出血少许,然后再用上药揉揉至止血即可。同时取三台红花、大狗响铃根、含羞草根各适量煎水内服。此方法主治症疾或重感冒等症。

9. 外搽内服法:重楼研粉分两份,一份调水外搽伤口周围,另一份用温开水送服,治疗家禽或被野兽毒虫咬伤。田螺肉、食盐各适量水浸泡涂揉患部周围治疗搏痔疮。锅烟子、食盐少许加水适量调成泥浆敷患处,治疗腮腺炎肿痛。虎掌草根酒精泡数小时后药液涂搽患处,治疗手癣、足癣、皮癣。笋叶炭化后拌冷饭涂搽患处,治疗荨麻疹。

10. 外包外洗法:先用下果藤叶煮水外洗,后用蕃茄叶、落地生根叶适量捣烂外包患处,治疗局部烧烫伤。取臭牡丹叶、冰片叶、臭叶小黄皮叶适量煮水洗,后再配伍草药外包患处,治疗皮肤局部过敏或湿疹等症。

11. 散剂:重楼、大树紫珠叶研粉涂抹,外伤出血可止血消炎。重楼适量研粉温开水送服,治疗胃炎。大树跌打皮适量研粉温开水调服,治疗胃溃疡出血等症。此方有单方、复方、广泛用于内外科疾病。

12. 蒸董法:将热酒糟或配方蒸煮的草药加酒倒入盆里,上置一木凳,患者坐在凳子上,用蔑笆裹成圆筒围住病人,再用毯子盖严,熏蒸至流汗即可。主治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疼痛、受寒引起的重感冒、全身酸痛等症。

13. 嚼涂法:如用余甘子树皮、马鹿草叶、胜红菊嫩叶嚼细涂敷伤口处,能止血收敛消炎。常用于外科小伤口如刀伤、撞伤等症。

(四)用药特点

1. 注重诊断。佤族民间医生在下药前常以问、看、号脉〈诊脉〉来确诊,然后根据患者病情对症下药。

2. 所用药物以当地植物、动物和矿物药为主。一般随用随采,亦有采集晒干备用的。植物药中以冶疗常见病多发病的种类最多。如症疾、肝炎、胃病、肺结核、身体虚弱、妇科疾病、风温、伤风感冒、痧症、跌打损伤等。动物药中多为配方,肉类以食疗滋补为主;骨类以祛风除湿、消炎平喘为主;皮毛类以消炎止血为主,如毫猪毛炭化后研细开水冲服治疗习惯性流鼻血,大象皮研粉治刀伤枪伤和胃溃疡出血等症。矿物药以单方、复方入药主治各种皮肤病和感冒咳嗽等症。

3. 配方严谨、简练。一般每一个处方用药1至4剂,亦有5至10剂以上的。用药后见效快。如用药2 -- 3付后未见减轻症状者,及时换药方。换药方的同时,在服用第二药方之前一般要服用解药,把前方的药性解掉再服用第二个药方才能生效。

4. 在治疗疾病时里外并重。一般情况,无论是内科或外科疾病,治疗时都主张内服药,外配合理疗进行治疗。

5. 引药。佤族民间医生在配伍用药时,有60%的药都要求放引药。他们认为引药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综合药性,二是提高药效,三是可引药至全身各部位。这些引药多数具有芳香理气、舒筋活血镇痛作用。如草果、胡椒、丁香、生姜、白酒、米酒、红糖、冰糖、蜂蜜等。

6. 生熟药各半混用。佤族民间草医生在配制外包外敷用药时,多为生熟各半混用。取新鲜药捣烂后,一份生品,一份熟品,混匀使用。

7. 禁忌。在服用草药期间,大多禁食酸、冷、腥和豆类食物,同时忌摸冷水、冷风吹、露水淋、踩湿土等。

后记

《中国佤族医药》一套丛书,从调查收集至整理编辑出版已历时12年之久。

中国佤族有30余万人,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边远山区。这里山岭重叠,故称阿佤山。然而,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所决定,植、动、矿物药材十分丰富。千百年来,佤族就是靠当地的这些草医草药,就地取材,防病治病,代代繁衍的。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中,佤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这些医药经验仅靠口授身教分散于民间,至今未见到一本记载佤医佤药的书籍。为了发扬和继承佤族医药,我们商讨、酝酿,并定下决心,不遗余力地进行此项研究工作。

为了尽可能广泛地收集佤族医药,我们先后深入西盟、澜沧、沧源、耿马、双江、孟连等8县35个乡镇佤族聚居区进行访问、调查、收集,并召集佤族民间老草医座谈。交流数十次约100余人,从中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我们深感中国佤族医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可算得上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珍宝之一。由于过去佤族没有文字,致使千百年来流散于民间的佤族医药,末作过系统地整理并用文字记载下来。我们首次用佤汉文字对照记载,介绍中国佤族医药,仅仅是入门的第一步。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对今后继续深入研究佤族医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使佤族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以下单位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赞助: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学院、沧源县人民政府、耿马县人民政府、双江县人民政府、泰国民保沈先生(佤族)等。并得到云南大学生物系孙必兴教授的热忧指导。1 -- 3集承蒙云南大学生物系胡志诰 [sic, cf. v2,3 浩] 教授审定,动物药部分由王紫江教授审定,第4集验方部分由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中医科主任主治医师魏启龄审定,在此一并致谢。

1996年6月30日

责任编辑:鲍明秀
封面设计:邱开明

Si Ndah Ba Rāog Joung Gox
中国佤族医药(四)
(佤文、汉文对照)

郭大昌 郭绍荣 段桦 编著
陈学明翻译

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昆明市大观路39号〉
昆明地质印刷所印刷

开本:787x1092 1/32印张:8.25 字数:192千

1997年6月第1版
1997年6月第1次印刷
印数:1 -- 1,000

ISBN7-5367-1375-4
R•57

定价: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