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numbers and section IDs are visible in Mozilla Firefox and other browsers which support CSS2 -- not Internet Explorer]

佤族风情

陈卫东,王有明编著

云南民族出版社

目录

  前言  (4)
概述  (15)
一、起居习俗  (42)
  (一)居住  (42)
  (二)出门  (44)
  (三)聊天  (45)
  (四)其它礼仪  (46)
  二、起居禁忌  (47)
三、饮食习俗  (83)
  (一)食俗  (83)
  (二)佤族的美味佳肴  (84)
  (三)饮俗  (91)
  饮食禁忌  (93)
三、婚姻习俗  (129)
  婚俗  (129)
  婚姻禁忌  (143)
四、生育习俗  (161)
  (一)生育  (161)
  (二)父子连名制及称呼  (164)
  生育禁忌  (167)
五、殡葬习俗  (186)

丧葬  (186)
殡葬禁忌  (193)
六、服饰习俗  (205)
服饰  (205)
服饰禁忌  (208)
七、节日习俗  (241)
(一)节目  (241)
(二)佤族的醉酒诵耗习俗  (251)
节日禁主  (257)
八、宗教祭祀习俗  (289)
(一)宗教信仰  (289)
(二)祭祀活动  (290)
(三)佤族对水牛的崇拜  (302)
宗教祭祀禁忌  (304)
九、生产习俗  (331)
(一)农业生产  (331)
(二)狞猎  (335)
(三)其它生产活动  (337)
生产禁忌  (340)
猎事禁忌  (342)

前言

俗云:“十里不同天”,这就道出了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民俗性。民族风俗是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精神生活)的混合物。

佤族--云南省境内土著民族之一。她有悠久的历史,有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有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独特的生活、地理环境影响,千百年来就形成了许许多多习俗、礼仪、禁忌,并成为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些习俗、禁忌,有的虽然是不科学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但它却成为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它体现了佤族的文化心态和心理特质。远古的习俗、礼仪遗留有其顽强的传承性,相沿成习的观念也被继承至今。它在维护公德、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认为,要想认识和了解一个民族,最直接、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认识、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这么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便是该民族的特征,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该民族历史的产物。解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在新的历支条件下,佤族原有的风俗习惯与新的积极因素交融结合,从而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佤族风情》就是佤族文化心理的一个缩影。她以其独特的习俗、礼仪、禁忌,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佤族的精神风貌。只有正确地认识一个民族的特点,才能正确地指导该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了让广大读者正确地认识、了解佤族,我们花了五年多的时间,从阿佤山寨采撷了这一朵古色古香的民族奇花,谨奉献给敬爱的读者,以期共享!

本书所收集的习俗、禁忌,仅限于沧源佤族地区。有些习俗、禁忌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我们把它作为资料收录进来,目的是为研究佤族历史提供方便,特作此说明。

本书得以出版,感谢云南民族出版社为我们提供方便,感谢能积极地为我们提供资料的各位乡亲父老和朋友们。我们诚恳地希望能得到专家以及广大读者的指止。

编者

一九九二年元月于勐懂

概述

佤族源于古代“百濮”族群,是云南省境内土著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以阿佤山区为中心的滇西南部的广大地区。佤族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自北向南的迁徙过程,迄今在中、缅、泰等国均有分布。我国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澜沧、双江、耿马、镇康、永德等县(自治县)。一九九〇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有35万多人。沧源、西盟是佤族主要聚居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52%,占当地总人口的86%。

佤族的自称,各地略有差异。居住镇康、永德的自称“佤”居住西盟、孟连和澜沧少部分地区的自称“阿佤”、“阿卧”、“勒佤”;居住沧源、双江、耿马、澜沧的自称“布饶”、“巴饶克”。这三种自称,前两种“佤”和“阿佤”、“阿卧”、“勒佤”是一致的,是同音异写。“佤”即佤语,是“门”之意。佤族传说中,人类刚从“司岗里”出来时,第一个打开门走出来的是佤族人种,所以自称为老大。老大佤语叫“艾”、“艾佤”,后来发生音变为“阿佤” “勒佤”。现在缅甸境内的佤族还有称之为“西佤”的,“西佤” (si vīex) 即“门”。后一种自称“布饶”、“巴饶克”,也属同音异写,“布”(būi)即“人” ,“饶”即“山地”,这是因佤族多居住山区,因此而得名。 “布饶”、“巴饶克”即“山地人”之意,这是后来才有的,远古时候也是自称“艾佤”的。解放前,其他民族称佤族为“野佧”、“佧佤”,这些称呼是含有侮辱性的。一九五六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统一改称佤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佤族成为共和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享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权利,现在佤族是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几个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建设边疆、稳定边疆、巩固国防的主要力量。

佤族自古就是阿佤山的主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居住在山顶或缓坡上,过着半穴居的生活。这片土地地势北高南低,峰峦连绵,河流纵横,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是地地道道的高山区。但是,由于雨量充足、气温宜人,阿佤山不仅神奇迷人,而且美丽可爱。所以,这里有蜂房般奇妙的溶洞,也有千年盘根的巨树;有种类繁多的珍异动植物,也有丰富的金、银、铅、煤等宝藏,所以,她是一块宝地。佤山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群山中灌木生长繁茂,四季葱葱郁郁。在这片土地土,闪烁着3,000年前人类文明的光辉 -- 沧源崖画;在沧源县城勐懂有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佛教艺术建筑“广允缅寺”;在西盟县境内有作家笔下的“天池” -- 勐棱龙潭。1933-1934年间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震惊中外的抗英保土“班洪事件”。在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阿佤人谱写了自己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过去,阿佤山是瘴气之地,内地人的足迹罕见,内地经济文化所不逮。新中国成立前,佤族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加上地处边疆,经济文化、交通十分落后。在这种边远闭塞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佤族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由于历史和民族习惯等原因,佤族多居山区和偏僻河谷,也有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阿佤山上的各民族是平等相待、团结互助、友好相处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深入人心,民族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佤山的各族人民,无论是土著民族,还是外来民族都是佤山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他们对佤山历史的进步、经济文化的繁荣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前,佤族的耕地是山地(旱地)和少量水田,农业生产多处于“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主要种植荞子,旱谷,玉米,豆类,小红米,小米等农作物。由于居住山区,水利条件差,只有河谷地带有少量水田,所以,粮食产量很低。在整个经济生产中,佤族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因而,手工业显得很不重要,手工业主要有打铁、编织、染印、制陶、铸犁头等。

佤族学会打铁的历史不长,自己不会冶铁,治铁原料是从其他民族那里交换而来的。打铁工具简单,所打制的只是长刀、砍刀、镰刀、掇铲、斧头等铁具。

佤族的宗教是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佤族认为世界上鬼神很多,鬼神世界和人世一样,存在着七情六欲,有吃穿、住宿和生产,世界是由各种鬼神主宰的。所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必须敬告社神,这样才能消灾避邪,人丁兴旺,粮食丰收,部落发展等。唯有借助鬼神的力量也才能实现。要做大事,出远门,要先爵酒敬告鬼神;有人生病、受伤后,要招魂;寨子中出现不吉利之事要做祛除活动;一年中一家五谷丰登,是社神赐给,要杀鸡占卜、宰猪看卦,若是凶者,就要砍木鼓、猎人头祭谷神,要剽牛,认为祸福同在,吉凶共存,因此,破财才能保命。

佤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忌讳麂子进寨门,母鸡啼鸣,狗爬屋顶等。

佤族传统节目有“把牙”节,“斋”(新米节),“卧”(春节)。要过新米节,各村寨必先修路搭桥。春节前要修补房屋,砍柴禾,引新水。过去,过春节时才能打歌、拜年。过了春节开始播种,春节过了就不能结婚、盖新房和砍柴禾。一年中不能过两次年,不能打两次歌。

佤族善黑,妇女以黑齿为美。佤族服饰丰富多彩,男子头缠黑包头,佩带长刀,持枪带弩被视为男子汉和力量的象征。妇女长发。老年妇女头缠黑色大包头,中年妇女头上盘假发束装一对多色小绣球,少女头戴银箍。妇女有的耳附银制耳环,颈戴银项圈,有的手戴银制有花纹手错,颈戴藤竹圈。

佤族饮料有生水、浓茶和水酒。佤族人家都会酿制水酒,人人爱喝。待客议事,祭鬼卜卦,婚嫁丧葬,起房盖屋,水酒乃为必备之品。

佤族主食有大米、包谷、荞子、小红米、豆类、山薯和各种野菜。肉食有牛、猪、鸡、狗以及猎获的野兽肉、山雀、蜂儿、蚁虫蛹等。

佤族喜食苦、酸、辣食物。具有独特风味的菜肴有鸡肉稀饭、干老鼠稀饭、牛苦肠汤、臭豆鼓、狗香肠等。

佤族热情好客。待客之菜肴是鸡肉稀饭,迎客之饮料是水酒。

佤族盛行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一夫多妻的。青年人交往以“串姑娘”为主,男女青年十六七岁以后便开始“串姑娘”。过去佤族也盛行姑表婚,恋爱婚姻自由,男女青年必须经过“串姑娘”这样的恋爱交往方式才能结为夫妻。婚礼一般在晚上举行,仪式简单。

佤族盛行父子连名制。有了子女后,男女称呼就改为父子、母子连名。小孩子出生当天,忌讳生人进家门。小孩出生后取名儿,若是男孩就按排行:艾、尼、桑、赛、俄、委、杰字当头,若是女孩就按排行:叶、依、安、欧、也、吾字当头。真名要依据出生当天属天干第几位取名,有些地方也取地支名。

佤族通行土葬。成年人死了,要鸣枪报丧。善终与凶死不能同葬一块坟地上。善终者要带棺,凶死者不带棺,只用篾巴缠裹尸体。未出牙的婴孩夭折不能入公坟地。人死后,要杀牲口祭祀,下葬要选好日子,一般在死后十六时下葬。

过去,佤族认为疾病是鬼神所作,加之医疗条件差,若有人患病,皆要杀鸡送鬼,祈求神鬼保佑,使病人尽快康复。

佤族猎获野兽,见者有份。

总之,佤族是一个性情豪爽,坚强勇敢的民族。对待朋友有礼,视敌如狼似虎。男子喜欢喝水酒,喜欢上山打猎,外出要佩长刀,持枪带弩。妇女善于操持家务,团结互助,注重传统美德,并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这就构成了佤族独特的性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佤族中流行着的许多特殊的风俗,是佤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收集、研究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生活习俗,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对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起居习俗

(一)居住

佤族村寨一般是坐落在山顶比较平缓的地方。开办一个新的寨子,首先要选好社神树(林),先祭社神,若是社神示意为吉利,就建房起屋。社神树一般是在村子的右上方。各户的地基是自由选择的,以前选择地基是按氏姓划分的,一个民姓在一个范围。自己选择的地基可以拥有使用权,但不得拥有所有权。若地基选在外姓或者别家的园地里,只要备一些盐巴、茶叶、一缸水酒,请园地的主人和外姓掌家人到家里,或者自己找上门来商议,经同意后便可盖房。一般来说,若选择某一地基,跟主人商议后,主人是不会拒绝的。若园子里有需要消除的农作物或者果树、芭蕉之类的,适当给主人赔偿损失也就可以了。

房子是因山势而建的,由高而低,一排一排,远远望去是比较整齐的。

佤族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有两种:一种是“干栏式”楼房,一种是“四壁落地房”,也叫“"鸡笼罩房”。

“干栏式”楼房,与我国傣族房子相似。楼房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或者堆放柴禾。建筑材料主要是杂木、竹子、茅草、野藤、竹蔑等。 建盖房屋要根据自家的经济条件和人口多少,可根据实际需要建大建小。头人家的房屋一般比较大些,分主间、客间和外间,房中设主火塘,客火塘和鬼火塘。较为普遍的是分主间和客间,火塘设主火塘和鬼火塘。火塘是在房内用土铺成的一米见方的土地。以前,火塘里立有三块石头,以备烧火煮饭之用。后来,都改用铁三脚架。主火塘里终年烟火缭绕,白日煮饭,晚上烤火取暖。燃料为木柴。

佤族的另一类房屋是“四壁落地房”。此类房屋的结构建筑比“干栏式”楼房简单,用三棵长杈作柱梁,用平直的木条作椽子,房顶至房檐倾斜度较大,橡子上用茅草铺盖,四壁用竹笆编栅成墙,向东面开一道门。

佤族建盖新房一般选在农历八月(佤历十月}以后,春节过后一般不宜盖新房。要盖新房,在七、八月份就要开始备料。要先到头人家或者“长万”(jang van)(会历法,会算日子的老人)。由“长万”根据年份及要建新房人的家境、忌日,选定吉日。选好日子后就到山上选择一棵大树为柱,这是新房第一棵砍倒的大料,砍时要注意大树所倒的方向。若是倒下时平稳着地为佳,就劈作柱子。若是倒下时还挂在别的树上没着地,或者是倒下树根压在树桩上,这样就不吉利,这棵树就不能使用,就要再重新选择,若是还不好,就返回家重选日子,再来备料。割茅草是妇女的事,也要选择吉日。材料基本备够了,就去问“长万”建房的日子。建房那天,同姓人、外姓人、隔壁邻舍、亲朋好友都要来帮忙。 来帮忙的人,有的送几片草片,有的送几把竹蔑,有的扛来竹子,有的送大米,水酒等。建盖新房,来帮忙的人达五、六十人。房子要一日竖立起,不能隔夜,据说,隔夜是不吉利的。

燕子是佤族崇拜的飞禽之一,故在屋脊上的两头要置燕尾。燕尾一般是用竹、木制成的。佤族建房的位置很讲究,弟弟不能在哥哥上方居住,儿子不能在老子上方居住。据说弟弟若在哥哥上方居住,哥哥的命大,弟弟抵不过哥哥就易生病。所以,佤族男子成家分居后,一般要在哥哥下方居住。

佤族村寨的周围有竹林、森林和水源,可以这么说,哪里有佤族人家那里就有竹林,竹林成了佤族山寨的标记。

佤族村寨是由几个氏姓组成的。过去,哪个民族先来开办寨子,那个民族就是寨子的头人。佤族村寨既是一个生产群体,也是一个地缘性的组织。

(二)出门

佤族凡是要出远门,诸如去做生意、走亲访友等。要先杀鸡占卦,酹酒祭献社神,祭献列祖列宗希望得到社神,祖宗的精灵的佑助。刚出寨门时要先听预兆鸟声。出门打猎要占叶卜,佤族叫“西波拉”。“西波拉”是佤族的一种较简便的占卜方法。先拿一种名为卜叶(学名为“间型沿阶草”)的叶子四片,或者茅草叶四片,一片结一片连在一起,四片叶子就有三个结头,然后把它绕在一根小棍棒上或弩箭上,视其三个结头所处的方位,形成的卦象,以卜吉凶。

出门时要听鸟声,鸟声可以预示吉凶。佤族一般听的鸟声主要是预兆鸟,出门若鸟声凶又返回来,另卜行期。预兆鸟在左前方为吉兆,人去了必获福,新以鸟声催人去;若预兆鸟在右前方叫,为凶兆,人去必遭祸,所以,鸟声嘱人返回;若是鸟在人的正前方叫,这是挡胸,挡胸之鸟声是不祥之兆。

佤族男子出门要佩戴长刀、铜炮枪或者弩箭。妇女要背背箩。劳动归来,佤族男女一般都不会空着手归来,男子可以扛一棵树,一根柴,妇女可以背柴禾,猪食野菜等。若是哪个空手归来,会被斥为懒人。佤族赶集或者出远门归来,要买回一两斤酒,几包烟,一点糖果,因为出去时已敬告社神,归来后也要酹酒敬告社神。糖果是给娃娃和老人吃的。

(三)聊天

佤族有晚上串门子聊天的习惯。“聊天”佤语叫“拱吾”。若哪家有人生病,特别是老人生病,大家都要前去看望,和病人家属聊天,以安慰病人。看望病人时有的拿一串芭蕉、鸡蛋、水果或者糖果之类。若是哪家有添口之喜,大家都要去看望庆贺,庆贺的人,有的带一碗米或者一两个鸡蛋。若是哪家碰到丧事,大家也去看望安慰家属,有的送米,有的送一缸水酒。佤族平时也有串门子聊天的习惯,一般是在晚上,到深夜才散去。 串门聊天时,先是喝茶饮酒,若是时间长了就煮烂饭吃。佤族认为,串门子聊天除了安慰病人之外,也是见世面的场合,大家相聚在一起说古道今,讲史说谱,能者多说,大家相互学习。若是有人病重或哪家有人病死,你不去看望就被视为失礼。

(四)其它礼仪

1、刘海儿。

佤族给小孩子理发时,喜欢在女孩予脑门上留下十排较整齐的短发,男孩子则留在头顶上,认为这是灵魂之所在,命运之所系。过去成年男子也是在头顶上留一撮魂发,到了老年时魂发就成了一条长辫子。

2、发旋定命。

佤族认为,人身上的毛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命相。若毛旋偏右是好旋,这人命大,将来不会穷。若毛旋偏左则不太好,此人以后不会富有,或者命运不济。毛旋在脑门上是克旋,这人将会克他的弟妹、或者父母。

3、晚睡早起。

佤族老年人,晚上喜欢集聚,边拉家常边饮茶。这种聊天是饶有情趣的,直到深夜才渐渐散去。以前,佤族吃的大米、玉米、小米,都是现吃现舂。舂米背水大部分是妇女们的事。妇女大清早就起来生火,扫地,梳妆停当就舂米,然后去背水。若是哪个妇女起得晚,披头散发的,就被人视为窝囊废。若是小姑娘,小伙子也不会去串她。

4、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以前佤族吃饭用手抓,所以饭前必须洗手。现在佤族都用筷子吃饭,但是饭前洗手的习惯还是沿袭着。佤族人喜欢边吃饭边喝冷水,饭后也照样洗手、漱口。若你到佤族家做客,当你放下碗筷时,主人家便端来盛满冷水的竹筒或者胡芦让你漱口,这也是一种礼仪。

5、佤族妇女不能随便从男人、客人的面前闯行。

妇女若要在男人、客人面前闯过时,必须低头弓腰双手按住裙子下摆,并足慢行,否则将被斥为贱妇。

6、佤族认为,一个人不能做坏事。

若是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亏心事,老天爷看不惯,就会惩罚做坏事的人。

起居禁忌

1、小娃娃不吃悬挂新炕笆时煮的饭,若是吃了,长大了会摇头晃脑的。

2、安置在庄稼地里吓鸟雀的假人,假鹰等木桩,不能砍作柴禾烧,若砍作柴禾烧了,砍的人以后走路会摇摇摆摆的。

3、烤火取暖时不能用脚乱踩柴禾,若踩柴禾会被斥为没有教养。

4、不要在三脚架上烧柴禾,若是将柴禾放在三脚架上烧,以后走路、跑步,喘气会不顺畅。

5、小娃娃不能用手指着天空的影虹,若是指了,以后手指会弯曲如彩虹。

6、不允许庹门口有多宽,这说明要抬死人出去之前,先量一量门有多宽,棺材能否出得去。

7、不要站着用双手挽伏自己的脖子,这样就会被视为在挽伏自己的灵魂。

8、不能跨、踩扫帚,如果跨踩了,以后走路、跑步,常会跌倒。

9、朔日、望日、晦日之夜不要睡懒觉,若是这天起得晚,就会生病。

l0、不能在老人前赖着不让座位,这样会被视为没家教。

11、在屋里睡觉,脚不能朝神龛处,不然就会生病。

12、深夜不能洗碗筷,若是洗了,饭魂会冲走,以后就会缺粮。

13、太阳落山后扫地,不要把灰尘(垃圾)往外倒,若是倒了,饭魂、家魂会跟着去,以后就会缺粮,缺钱花。

14、不能将吃饭时掉在地上的饭粒扫进火糖里,若扫进火塘,饭魂会受惊吓跑掉,人就会穷。

15、饭后锅里要留下一点剩饭,若是锅刮得太干净,锅会饿着,以后煮饭就不够吃。

16、从谷仓拿谷子时,不要全部拿完,若是拿于净,谷魂会从仓库跑掉,以后就会缺粮。

17、出门赶路,不要踩着伙伴的脚后跟,若踩着,伙伴就会倒霉。若去打猎,也打不到猎物。

18、出门赶路,若赶马雀在前面飞过,不很快遇到好事,就要碰到灾难。

19、刺戳着脚芋,不要在夜晚拔,容易感染。

20、不要在晚上剪脚指甲,以后走路会踢着石头。

21、男人集会的地方(或屋里),女人不能随便从男人面前走过,若走,会被视为没有礼貌,由此遭到咒骂。

22、端饭锅时,别忘了把饭锅底的火灰扫回火糖,若忘记了,以后偷偷做什么事情,会被人逮着。

23、不要头顶筛子,若顶着,以后脸面会像筛子一样花。

24、不要在大路上屙屎,老天爷看不惯会惩罚的,屁股就会生疮。

25、不要在老人面前说脏话,若是说了,就会被斥为无德不孝之辈。

26、不要狡猾无赖,否则老天爷会惩罚。

27、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不拾,拾了也不能昧,若是昧了,别人的病就会传染给自己,自己的东西也会丢失。

28、不要在朔日、望日出门离家,若是在这天出去了也不要在别寨住宿,否则会生病。

29、大病后、分娩后、结婚后若要出寨门,不要在本家忌日或者地支属虎的那天出去,否则会生病。

30、小娃娃不要摇晃燃着火的柴禾,若是摇晃柴禾,晚土睡觉会梦游。

31、刚吃好饭不要马上躺下睡觉,若是饭后马上躺下,肚子会生有绦虫。

32、要孝敬父母,听老人的话,若不孝敬父母,不听老人言,老天爷看不惯,就会遭灾遇难。

33、跟老人坐在一起,不能跷腿而坐,若当着老人跷腿,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34、吃饭时,饭粒掉在地上不要踩,若是踩了,饭魂受惊跑掉,以后会缺粮。

35、到山上野外,听到有人喊叫不要随便答应,若是答应,就会生病。

36、客人不能坐在主人的凳子(指定座位)上,若是坐了,会被视为欺辱主人。

37、夜晚不能缝补衣物,夜晚缝补衣物是给死人穿的。

38、不要跨过和不要动别家的三脚架,若是动了,就被视为对主人无礼,那家人会遇到灾难。

39、不要跟父母对唱调子,若是跟父母对调子,会被斥为不孝孽种,败坏门风。

40、山歌只在山上野外吟唱,不能在家里吟唱,若是在家里吟唱,会被斥为败坏门风。

41、夜晚不能在屋里吹口哨,会引毛虫进屋。

42、公公不进儿媳房,若进儿媳房,就被斥为败坏门风。

43、弟弟不能随便穿哥哥的衣物,睡哥哥的床,必须经过哥哥允许,否则将被视作不尊敬哥哥。

44、出门人在行程中,若遇蛇挡路,老虎挡道,麂子啼叫都不好,必须歇脚返回家,改日再去,若硬要去,灾难就会临头。

45、上山打猎,出门做生意,串亲访友,刚出寨时要注意听预兆鸟声,鸟声在左前方为吉兆,在右前方为凶兆。若是鸟声凶,打猪不会打着,生意做不成,亲朋好友不在家。

46、请医生治病,若医生在使者面前杀牲、烧肉吃、或正在睡觉都不吉,病人的病情会加重,很难医好。

47、不要在炕笆上挂晾衣物,若挂了,以后会摇头晃脑的。

48、斑鸠不能再屋脊上栖息,若栖息,主人就会生病,说明这是只鬼斑鸠。

49、出门做生意,若路上遇到有人分娩,生意做不成,若是遇见人家办丧事,生意就好。

50、胡蜂不能在房子上方的仓库里,若是胡蜂悬挂房屋上方的仓库里就不吉利,会遭受灾难。

51、如果狗在平整好的地基上、备好的大料上、草片上屙屎,就不吉利,以后这新房的主人常生病。

52、砍柱子时,不要砍叉是“丫”字形的树作柱子,若砍这种树作柱子,以后这房子的主人会分开,家庭不和睦。

53、不能交换地基,若交换地基,两家会遭灾遇难.

54、如果是在人家的地基上建房,要改变火糖方向,否则,你抵不过前人的命,在那里会经常生病。

55、离开自巳的房子迁居异地,不能用棍子戳屋脊,若是戳了,就是戳了自己的灵魂,迁居异地就会生病死亡。

56、出去打仗、械斗,不要瞻前顾后,若是瞻前顾后,打仗、械斗时容易受伤。

57、丈夫出门做生意,妻子不能马上在丈夫走后扫地,若是马上扫地,丈夫所做生意就不成。

58、不能在门框上挂扫帚,若挂了,家魂会生气跑掉,主人会生病。

59、不要忘了给狗吃饭,若忘了给狗吃,它会骂人,主人吃饭肚子就会疼。

60、盖房子要顺着山势盖,不跨山而建,否则房子的主人会生病。

61、穿山甲、对竹鼠不能在屋里、地上的窝棚里打洞,若是打洞了就不吉利,主人会遭受灾难。

62、不能随便抚摸别人的头、耳,若是摸了,会被斥为欺辱别人,甚至会遭到别人的咒骂。

二、饮食习俗

(一)食俗

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佤族能作为主食的只有:大米、包谷、荞子、小米、小红米、豆类、山薯、野菜等。佤族分主食(主粮)和副食(杂粮)两种。主粮为大米,若是哪家没有大米就算是缺粮户,佤族一般是日食三餐,上午吃干饭;下地干活时吃晌午饭;有的带冷饭,有的带锅到地里煮稀饭,若晌午饭是稀饭,晚饭就吃干饭。稀饭也叫烂饭,即把米菜以及盐巴辣子等食物放在一块煮。每顿饭都要调节一下口味。

佤族肉食主要是牛、猪、鸡、狗以及猎获的兽、禽、蛇、鼠类、鱼、螺蛳、螃蟹、蚁中蛹、蜂儿等动物肉。

佤族的炊具、餐具,过去是以土制、木制为主,如土锅、土碗、木碗、葫芦碗、木勺、竹勺等。木碗形似木盘,竹勺是用一段竹子砍成的。木勺是用较松软的木棒精凿的。葫芦碗是把一个葫芦切成两半而成。现在多用铁、铝制成的炊具。餐具除筷子为竹制外,其余的都是铝制、陶瓷品等。有的村寨已开始用电器煮饭、炒菜。

过去,佤族吃饭不用筷子,吃饭前要洗手,用手抓饭。现在都用筷子、调羹吃饭,用手抓饭已成为历史了,但饭前洗手、饭后漱口还沿袭至今。

佤族吃食物有均分的习惯。饭菜熟后,一家老小都要蹲在火塘周围。每人一碗,由主妇把饭菜盛在碗里。有的地方是分菜不分饭,饭是盛在竹蔑桌里,每个人各自端着菜,全家老幼围着竹饭桌席地而坐。佤族过去吃肉也要分,人人有份。肉是一整块煮熟,吃饭时由主妇切成一花一陀的,每人分一砣[sic, tuó]。吃饭时非本家庭成员的若是在场也可以分到一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人们的传统观念、传统习俗也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二〉佤族的美味佳肴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而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作为一个民族,总有一些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他们的一些饮食习惯,实际上都是一些很好的药膳。下面介绍几种佤族民间中较为普遍的、很有特色的美味佳肴。

1、鸡肉烂饭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

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海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漳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料如薄荷叶、菌香、辣寥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

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海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最后把锅抬下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

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一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自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自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2、鹌鹑肉汤

鹌鹑肉汤,是诸种鸟肉汤中的佳品。佤族人喜欢喝鹌鹑肉汤,不论哪一位佤族人,只要看见活鹌鹑,就会脱口而说”能喝上一口辣辣的鹌鹑肉汤就好了!”

鹌鹑肉汤确实好喝,味道鲜美,香甜可口。也难怪佤族古老民歌中唱道“水芹菜汤淡如水,鹌鹑肉汤美无限!”佤族人每逢捕到鹌鹑,首先想到的就是煮汤喝。很少有人作烧、妙和煮烂饭。

那么,鹌鹑肉汤是怎样制作?其配料又是些什么呢?

通常是这样制作的:鸟毛不生拔,而是在火叶上燎,把毛根拔干净,再烧烤一阵,将鸟肉烤黄,然后拿掉肠肚。 鸟肉不用水洗,砍成几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几片槟掷鲜叶洗净后在手心里揉几下,也放进锅里和鹤弱肉一块煮。最后再就进适量的酸笋以及盐巴、辣子和花椒面。辣子可多放一点,这样煮出来的汤,才香气宜人,让人口角流涎。

3、松鼠肉汤

松鼠肉汤也是倍受佤族人喜爱的野味汤之一。古代佤族人,百姓给王子头人呈送贡品,干松鼠就是指定的贡品之一。人们将松鼠尾巴缝在孩子们的帽子上,大人也将松鼠尾巴插在自己的包头上作为装饰品,据说这样还可以驱邪保身。直到今天,佤族人猎到一只松鼠,拿回家来煮汤喝,每每要请最受尊敬和爱戴的长者,以及最要好的亲朋好友一同喝,以表示尊敬和友好,说明主人以后更有运气,会打得更多的松鼠。

松鼠肉汤是这样制作的:用火先将松鼠最表层的毛燎一遍,然后用竹片把烧焦的毛刮掉再燎一阵,把烧焦的鼠毛根部及烧焦的表皮刮下来,装在小碗里。鼠毛刮干净后再蜡黄,然后将松鼠的肠肚取出,留下一截“苦肠”(松鼠肠子有一截呈白色,佤族把它叫作苦肠),不用水洗,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把几片槟挪鲜叶洗净,揉烂后,丢进锅里,然后放进适量酸笋、花椒面以及盐巴辣子(辣子可以多放一点),汤要一次放足,不可再加。洗了肉和加了水的松鼠肉汤不太好喝。

4、小黄散叶汤

小黄散又名三丫苦、三叉苦,多年生长灌术,树叶树皮其味苦凉,但族人偏就喜爱它的苦味。佤族家平时都喜欢煮小黄散叶汤喝,特别是春耕农忙季节,农民们辛苦了一天,收工回来喝上几口小黄散叶汤,浑身舒畅了,胃口也开了。第二天起来,疲劳全部消除,他们说,这都是因为喝了小黄散叶汤的缘故。

佤族人喝小黄散叶汤,往往是在以小绿豆作菜的时候。佤族人喜欢用小绿豆做菜吃,其做法是把小绿豆煮烂,将豆水灌掉一些,然后困一下锅,将豆捣烂,放进适量的盐巴、辣子,把辣寥叶和生姜洗净、切细后放进去同小豆一起捣拌,这样就成了一道很美的下饭菜了,其豆水还可以用来煮小黄散叶汤。制作方法是:先煮一阵小绿豆,然后把小黄散叶放在火上烽黄,烽黄后放进豆揭里,再将一小饼臭豆鼓,蜡黄后揉碎放进汤锅,最后加一点酸笋,切几片生姜丢进去,还有盐巴和辣子(辣子可多放一点〉。这样煮出来的杨就是小黄散叶汤了。

5、唠蟹、垒捣酱

佤族的菜道文化中,捣酱菜极受欢迎,被列为佤族的佳肴之一。佤族人喜欢食用捣酱菜,是因为捣酱菜味鲜美丽浓烈,既开胃激发食欲。制作捣酱菜的材料很多,水中的动物、山上的昆虫、一些野菜,通过搭配,都可用来制作捣酱菜。其中,以螃蟹和鱼虾为材料的捣酱菜最为著名。

捣酱菜,但族称作“抓”。制作过程很简单,其特点就是“捣”,捣成酱后食用。

先将螃蟹或鱼(鱼捣酱菜以小鱼最佳〉洗净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放进适量的酸笋又再煮,最后再放进水寥和南瓜尖。煮熟后将锅抬下来,把汤水海子,先把花椒、盐巴和辣子舂细,然后把锅里的东西全倒进舂臼,用舂杵捣烂。捣得越烂,拌的就越透。若有味精,洒进一点味道更佳。这就是佤家人的捣酱菜了。

佤族人的捣酱菜,不仅味美而且开胃,但是因其味浓烈,不可多食用,吃多了反而伤胃。因此,制作捣酱菜,数量往往较少。佤族人说:“好吃的不要 多,多了就不好吃!”

6、牛苦肠、麂子苦肠汤

佤族人喜欢食苦、酸、辣的菜肴。除小黄散叶汤外,牛苦肠汤、麂子苦肠汤也具有独特风味。

佤族宰牛、或猎获到麂子时,剥好皮后先剖腹取出苦肠,晒干备用。苦肠汤的制作方法是:将盐巴辣子和少许大米放入锅内用清水煮,开沸后放入一点酸笋。取适量的苦肠在火塘边烘黄,烘黄后放入碗内,用勺子画出锅里的汤,再用勺子或者毒盐杆将碗里的苦肠碾碎,连水带苦肠倒入锅内再煮,同时用勺子搅拌。待米煮熟后抬下来,最后将花椒面、大蒜汁、葱叶等佐料放进锅里搅拌,这样苦肠汤制作出来了。味道苦凉,其功能是健胃生津。

苦肠的另一种吃法是煮烂饭。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米煮熟,再把苦肠烘黄碾碎放入锅内,最后加上盐、辣子、花椒、葱、蒜、姜、薄荷、辣寥等,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这种吃法苦辣香味浓,别有一番风味。

7、牛肉酸菜

牛肉酸菜也是迎宾佳肴,主要是以牛肉、酸菜、小豆、旱谷米为原料。酸菜是佤族人特制的干酸菜。其特点是酸,干而不焦,不怕油蚀,存放时间长。其做法是:砍一筒两尺长的“龙竹”洗净晾干,将青菜洗净,装入竹筒内压紧塞满,然后加入米汤再用烘过的芭蕉叶,将竹筒口封好,置于火塘边或有阳光的地方,四五天脂酸后即可除掉封口,用竹蔑扎紧成捆晒干备用。刚出竹筒的酸菜很爽口,还有一股竹香味。

牛肉酸菜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牛肉或者牛干巴同一把小豆和旱谷米一同放入锅里煮烂,然后将温水泡散的酸菜切碎倒进锅内,煮至扬汁成粘稠状,再将生姜、花椒、山胡椒、辣棋、三叉叶或者五茄叶等佐料撒入,用勺子炼半勺牛油,将一块烧红的盐施放进勺内,迅速倒入锅中搅拌均匀,再撒上芫姜、葱花、薄荷等佐料即可。

牛肉酸菜不仅味美,淳香可口,而且还能增强食欲,健脾开胃,是佤族的一种传统风味。

8、狗香肠

狗香肠是用狗肠子做的。杀狗时将狗肠洗净。然后将泡温了的糯米和着狗肉、狗心、狗肝一起剁碎,再将芝麻、花椒、盐巴、辣子、香椿树尖、蒜苗等佐料,搅拌均匀后填塞于狗肠内,将肠子的两头用蔑子扎紧,再用曾瓦子蒸熟或煮熟,熟后捞起,吃时每人切上一节,用来下饭。狗香肠味道香而且辣,也是佤族风味之一。

9、臭豆鼓

臭豆鼓是佤族喜食的咸菜之一。其制作方法简便,可以长期存放备用。将黄豆煮烂,倒进箴筐中用芭蕉叶或者豆鼓叶捂紧。待捂臭后,倒入舂臼里捣碎,然后取出放在簸卖或者筛子里按成小圆饼形,或者小圆眩,晒干备用。食用时,取出一小饼在火塘边烘,待烘黄后用手掌揉碎放进菜汤里即可。

(三〉饮俗

佤族饮料有生水、浓茶和水酒。

佤族村寨一般坐落在山顶或山坡上比较平缓的地方,村寨周围都有水质好、洁净清凉的山泉水(白沙水〉。佤族人一般不喝开水,习惯饮用清凉的生水。

1、水酒

佤族人喜欢喝水酒,大多数佤族家庭都会酿制水酒,水酒成了佤族人待客仪事、杀鸡宰牛、婚娶丧葬、起房盖屋的必备品。佤族中有“无酒不成礼”的习惯。水酒,佤族称“布来浓”,是佤族民间传统的一种散热解渴驱乏的清凉饮料。水酒以小红米、高粱、包谷、麦、粟、薯、糯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以小红米、高粱为最佳。其酿制方法是:将原料妙黄,若是包谷还要磨细些,蒸或煮成饭,煮后晾在蔑笆或簸篓上,凉了后拌上酒药,(过去佤族以糯米为原料,自己制作酒药),酒药拌均匀后,用野芭蕉叶捂在箩筐里。襄严放在火塘旁边或太阳下加热。四五天发酵有酒味后装进酒坛里,把坛口襄严存放在墙角落。水酒保留时间越长,味道越好。饮用时取出来泡滤。泡滤程序是这样的,先将吸管插入,然后放进冷水,待浸出酒味后,再把水酒吸出即可。有时不整坛滤出,只把部分酒料装进滤酒器里对冷水,待泡出酒味后,将水酒滤出来,用一个空坛子接酒。水酒的颜色一般是乳白色或者金黄色,呈液体状,是阿佤人待客的饮料之一。

由于佤族水酒引用菌母发酵而成,故喝后清凉爽口,既促进胃液分泌,又助消化。因此它的功能胜于啤酒。另外,喝完后还可再兑水,过滤,这样反复几次,直到酒味消失为止。佤族饮用水酒时一般是用竹杯喝。酿制水洒一般是妇女的事。酿制时忌外人进屋,更忌带酸果子进来。若是外人进屋、或带酸果子进来,酿制的水酒就会变酸,味道不好。除了酿制水酒外,佤族也会酿制烧酒。酿制烧酒是汉族传入的,所以佤族学会酿制烧酒的历史不长,酿制烧酒的人家也不多。

2、浓茶

喝浓茶是佤族老人的一种爱好。将茶叶放进土缸或口缸里熬。其冲茶的方法是这样的,先把茶叶 放进缸里,炒至焦黄,然后用水冲洗,洗后用水者上个十几分钟,茶缸里插有一棵小棍,用来搅茶。将茶汁滤在小蛊里便可饮用。饮时虽感觉苦。但过几分钟后,一股前味回荡于舌。喝上一杯这样的浓茶,便可长时间解竭。佤族人外出劳动或是要远行,都苦?样的散茶,这样到山上或者赶路时就不会口渴了。

3、抽烟、嚼槟都

佤族有些地区喜欢抽旱烟,有些地区喜欢嚼槟梯。槟椰是自己制作的,即用麻栗树叶和石灰煮成。有些地区也自己种植草烟,将鲜烟叶搞来晒至半干时用于揉一下然后再晒干即成。过去,佤族妇女有染齿习惯,即嘴嚼狗屁藤果子和石灰,嚼上数次后自牙自然就染黑了。染牙齿既有健齿作用,也是为了美,佤族妇女尤以黑齿赤唇为美。

饮食禁忌

1、年轻人不要用松明火点烟,否则以后视力不好。

2、不要抽格夜塞在烟锅上的蓝烟,若抽了,以后记住就不好,容易健忘。

3、娃娃不能吃麻雀肉,若吃了,以后就像麻雀一样话多。

4、年轻人不吃未成熟而树就断了的芭蕉,若吃了,以后腰会疼。

5、男孩子不吃寡鸡蛋,若吃了,以后反应迟钝。

6、女孩子也不能吃寡鸡蛋,若吃了,以后她们播的种子不会发芽。

7、姑娘不吃祭灵时煮的饭,若吃了,以后其夫打不到猪物。

8、妇女分娩时,不要让其他孩子同产妇吃饭,若吃了、以后孩子会吵架。

9、春节后成熟的批祀果不能吃。若吃了,以后会胡思乱想。

10、滤了水酒后,若酒渣已喂猪,就不要再滤酒,若是再滤酒喝,就会生病。

11、不要在火塘上盛饭菜给娃娃吃,若是盛给他们吃,以后他们的食欲就会猛增。

12、不要直接用酒瓶喝酒,不然以后酒瘾会更大。

13、小娃娃不要吃鸡脚,若吃了,以后写字就像鸡爪一样,很难看。

14、小娃娃不要吃鸡头、鸟头,若吃了,以后砍木料、劈板子、持刀斧就不准。

15、每当要吃什么东西,要先丢一点让鬼吃,否则吃了会肚子疼。

16、病人不能吃毛色黑的黄牛肉,若吃了,病情会加重.

17、患有癫痛病的人不能吃动物头,若吃了,病情会加重。

18、不要吃盐酸果,若吃了,眼屎会多。

19、不要吃动物的辜丸,若是吃了,臻、蚊子就会乱盯眼睛,以后视力就不好。

20、小娃娃不要吃刚出生的动物肉,如猪仔、牛仔等,若吃了,以后就怕冷。

21、小娃娃不吃动物脑,若吃了,以后鼻涕多,汗垢多。

22、不要烧多依果吃,若吃了,以后脸面会生有雀斑。

23、不要吃生肉,以后会得哮喘病。

24、不要让客入吃白羽毛鸡肉,若吃了,主客关系就淡漠,主客之间甚至不往来。

25、端给别人家吃的蜂蜜,不要递到人家手里,要放在地上,让人家自己拿起来吃,若是递到人家手里,今后人家就不想来。

26、给人家喝米酒,不要直接递到j人家手里,要放在地上,让人家自己拿起来喝,若是递到人家手里,今后人家就不想到家里来。

27、客人、亲朋好友来家中,不能让他们吃田螺,若是吃了、关系就会淡漠,以后人家就不想往来。

28、在火塘上不要朝神鑫方向煮茶、捂饭,若是在神鑫方向煮茶、捂饭,说明这些东西是给死人吃的,不吉利。

29、给人家敬酒,要敬两次,若才敬一次,说明一只脚走路,用一只脚走路是鬼不是人。

30、不吃长在生树上的菌子,若吃了,会患偏头痛。

31、小娃娃不要喝茶,若小小年纪就喝茶,以后胡子会长得密。

32、挝、小娃娃不要吃春季的蚂炸,因为官出得最晚,以后遇到什么急事,就会目瞪口呆,手脚不灵。

33、吃饭时不要大声喊叫或唱歌,若是大声喊叫唱歌,饭魂会受惊吓跑掉。

34、小娃娃不要吃孵卵时死在鸡窝里的鸡肉,若吃了,以后会生病。

35、若长辈还没有爵水酒,晚辈就不能喝,若是喝了,老天爷看不惯,干活时就容易受伤。

36、不要抢吃鸡头、鸡头是老人和长辈享用的,若你硬抢来吃,以后你就容易受伤、生病或者遇难。

37、米袋、饭勺不能遗失,若遗失,饭魂会随之遗失,主人家就会缺粮。

38、不要在河水里、水沟里洗碗筷,不然水会把饭魂冲走,主人就会缺粮。

39、杀猪时不能跨过猪头,若是跨了,吃了那猪肉就会拉肚子。

40、不要把饭勺、米汤放在炕笆上,若是放在炕笆上,说明晒了饭魂,主人家就会缺粮。

三、婚姻习俗

(一〉婚俗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一夫多妻的。过去,佤族的婚姻是自由选择加父母媒约之言。佤族择偶的主要条件是看对方是否身强力壮、勤劳朴实、相貌相当,其次是看家庭经济条件。

佤族同姓不婚,同姓人若发生两性关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会触怒“社神”气这样社神对全寨人就要进行严惩,加以各种灾难,如旱涝、风灾、火灾、疾病等。同姓人若发生关系,或者同姓人要成婚,全寨人要罚他们进行“扫寨”(祛〉仪式,社神方才饶恕。

过去佤族认为姑表婚才是最好的婚烟。舅父家有优先选择权。在婚姻问题上,舅父权还高于父母权。过去,佤族还有转房现象,如:大哥去世了,小弟可以继娶嫂子为妻,反过来,若大姐去世,小妹也可以再嫁给姐夫。

佤族婚姻要经过“串姑娘”自由恋爱,定亲送酒后才能结婚。婚礼一般在秋季后举行,过了春节不宜再举行婚礼。

1、辛去古去良

佤族小伙子,一般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串姑娘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独个进行。 姑娘的睡处也不固定,今天在自家里睡,明晚又到别家跟伙伴睡,有时是一个人睡,有时是三五一群宿在一处。“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去玩。姑娘对于来“串”的小伙子,不管对小伙子是否中意,都要起来陪坐。若不陪坐,会被视为没礼。

小伙子串姑娘一般是晚上十点钟以后,这时若姑娘正在做如切猪食、煮猪食一类的家务,小伙子就要帮忙。老人见小伙子来串也不会干涉,其实父母亲也喜欢小伙子来串自家姑娘。姑娘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出嫁,若小伙子都不来串自家姑娘,父母亲就会不高兴,若姑娘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也很担心,一是怕姑娘出什么丢脸事儿,二是怕自家姑娘嫁到别寨。佤族都喜欢自己的女儿嫁给本寨小伙子,有句俗话说“好喝的菜汤不要泼出来,好姑娘不能嫁到别寨”。串姑娘,一般是坐在火塘边谈笑。若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床上〉串,就被视为不道德。若来串的时间晚了,姑娘已经睡觉,小伙子进屋后就先烧火,然后再把姑娘叫醒。姑娘起来后即坐在火塘边,跟小伙子谈笑。一般串姑娘的礼仪是这样的:姑娘小伙坐在火塘边开始搭话问长问短,说说笑笑,但不会马上涉及恋爱问题,待谈熟之后,双方在攀谈中自然会流露出爱慕之情,说出倾于恋爱方面的话语。说什么“你眼高,看不起我们”啦,“我长的丑,没有别人漂亮”啦,“我们家里穷,你怎么看起我”啦。坐在火塘边仅仅是说说笑笑,要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要求是不可能的,因为同来的还有几个伙伴,那么,有情者的希望就寄托在梳头的时候。

男女青年相互谈熟了以后,小伙子就拍着自己的头“请”小姑娘给他梳头。若姑娘是一个人,小伙子是几个人,姑娘就轮流给几个伙子梳头,若是几个姑娘几个伙子,就由姑娘自己选择给谁梳头,或者是让小伙子请中意的姑娘给自己梳头。梳头一般在阴暗的屋檐下,一人坐一只蔑凳,彼此窃窃私语,一般是小伙子先开口“我最喜欢你!”“你是否已有 心上人?” “有件礼物,假如给你,你愿意接受吗?” 姑娘就会说“你骗人!”“人家看不起我。”“我攀不上。”送给姑娘的东西,多种多样,有一把梳子,一条毛巾,银铺、耳环、戒指、或者几块钱。若姑娘接受,她不会介意小伙子送的东西是否贵重,这只仅仅是作为真情的见证,爱的信物。如果姑娘不愿意接受,小伙子硬塞给她,她也只好收留下,几天后再归还给小伙子,这样小伙子也不会见怪。佤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自由的。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跟几个姑娘谈恋爱,一个小姑娘也可以同时接受几个小伙子的求爱。通过长时间的交往,经过相互了解,小伙子认定一个姑娘最适合后就可以与其他姑娘分手。小姑娘认定最称心的一个小伙子之后也就统统退回其他小伙子的礼物。佤族青年男女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恋爱才结为夫妻的。这也是佤族婚姻比较牢固(很少离婚)的原因之一。如果小伙子,小姑娘认定最称心的人以后,他(她)并不注重对方的家庭贫穷富贵,而是注重感情融洽,即便男女两家有冤仇,只要男女青年情投意合,父母是无法阻挡的。 若父母极力反对,两个情人可以相约逃出寨子,野宿几天,“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这样父母双方也就没有办法,只好为他们举行婚礼。

在男女青年恋爱过程中,梦,常使恋爱终止。佤族认为,谈恋爱时,若是梦见大树林、芭蕉林、或者水槽流水,梦见摘瓜果等,认为是吉兆,婚后美满幸福。由于梦预示吉兆,恋爱就更加密切。若梦见老虎、树倒、桥断、被水冲走或者梦见与情人身着新装,相亲相爱,则认为是凶兆,两人就不能结为夫妻。如果硬要结成夫妻也是好景不长,所以在恋爱过程中须趁早分手。

过去,佤族也有脱包头的习俗,小伙子若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把姑娘的包头脱下,(当然小姑娘对小伙子也是中意的),拿回到家中,向父母宣告,家里就可以杀鸡占卜看鸡卦,吉凶与否以便定婚事。

2、订婚

订婚,佤语叫“朵帕克”。佤族订婚仪俗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是由一两个能说会道的人,带着一两斤酒到女方家向姑娘的父母提一下有这么一桩亲事,倾听女方家对这门亲事的意见。这次媒人带去的酒叫“串酒”。第二次是送小礼。这次要带一斤茶叶、几包香烟、一坛水酒、一串芭蕉、一棵甘蕉。和上次的媒人一起去的有四五个人,主要是召集女方的父母、舅父及一些老人和亲戚。 男女两个情人要当着父母亲、舅父的面,说明他们是自由恋爱的,是情投意合的、并愿意结为终身伴侣。这时女方的父母当着大家的面假装极力反对说“我们家这个丫头是个懒丫头,不配做你们家的儿媳妇。”、“我家姑娘年纪还小,还不懂事,你们还是回去吧,重新找一个比她好的姑娘”等。女方家找客观、说自己姑娘这不行,那也不行,这是常理。即使女方父母喜欢男方,也不能一来就满口答应,还是要故作反对一下。其实女方父母是怕别人说他们把女儿撵出去;另一个意思是怕以后男方家说儿媳妇这样不行那样不好:再一个意思是想看看男女双方的爱情基础是否牢实。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即送大礼。这次所带的东西要比第二次多些,去的人数也要更多。带一只大公鸡,十多斤大米,一陀盐巴,另加水酒、香烟、芭蕉等。到了女方家,由媒人酹酒,把所带的东西全部给女方家。这次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要到齐,要杀大公鸡、煮鸡肉烂饭。宾主吃喝畅谈,最后商定结婚日期。以后男女双方便可以互相帮助劳动。

订了婚的姑娘就不能再参加“串姑娘”活动了。若发生这种情况,姑娘会受到未婚夫的惩罚,甚至会被未婚夫抛弃。

佤族婚姻虽然说是比较自由的,但是有时候父母的包办程度也是明显的,特别是对女儿的婚事。由于父母、舅父的干涉,有些男女青年恋爱到了中途也就终止了。若女儿一定要与一个父母不喜欢的男子结婚,父母也无可奈何,最后还是让他们订婚成亲。

3、结婚

经过自由恋爱,订婚后便可以结婚。过去,佤族男女青年结婚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8岁左右。订婚后,由男女两家商定结婚日期,作些准备,如:酿制一两坛水酒,备好鸡、猪等。姑娘家要备好女儿的嫁妆。女儿的嫁妆要根据家庭情况而定,富有的家庭要多些,贫穷的家庭则少些。嫁妆多少男方也不在乎。过去,男方还要给女方家付聘礼,这也是要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男方所付聘礼,有的是银币,有的是盐巴,女方家的亲戚一家分一点。姑娘的嫁妆一般是行李、衣服、背箩、锄头、镰刀、摄铲等,有的父母还分给女儿一蓬竹子。女方父母回赠给男方父亲一个筒帕,男方母亲一条裙子作为礼仪。有些地方在结婚时,新郎要给女方舅父送礼,送礼一般是三元五角,或者七元五角,要付单数,同时还加一双鞋子,一个筒帕,有钱的还可以加送一条毯子。有的地方结婚时,新郎还给新娘的母亲送奶汁钱,因姑娘是吃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如今姑娘长大要嫁到别人家去,所以,给母亲付一点奶汁钱作为礼仪。

佤族家庭形式上地位平等,共同维系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实际上夫权思想表现较为突出。在家庭里,农业生产、纺织、采集、烹饪、家务全由平女承担。妇女对家庭财产没有支配权,妇女不得参加家里、村寨的宗教活动或议事参政,即便妇女在场也没有发言权。 妇女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如唱调、打歌等。妇女一出嫁,必须严守妇道,否则将被丈夫休弃。夫妻感情破裂,可以离婚,无论哪一方先提出离婚,女方只能空手或者带上娘家陪送的嫁妆归回。若有儿女,儿女跟谁,就由谁来抚养,另一方没有抚养责任。过去,若女方要改嫁时,新夫还付给前夫在结婚时所付的聘礼。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渐渐地和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佤族男子结婚后,可以分家另立门户。若家中只有一个儿子,就与父母同住,若有几个弟兄,由老人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心地最好的儿子同住,其他儿子则分出独居。留在“老房子”里的儿子是财产的第一继承人。女儿没有继承权。

过去,有些地区的婚姻习俗,舅父之子娶姑母之女为常见之事,可以说是一种定制通例。姑母之子娶舅父之女则很不多见。舅父之子有优先娶姑母之女为妻的权利。姑母之女若要嫁给其他人,必须征得舅父的同意。但这种近亲婚姻所带来的不幸早已被佤族人觉察到。佤族有句俗语“盐酸树不开在马草山,外甥女不回嫁到舅父家。外甥女回嫁到舅父家命运不幸!”这句俗语表明佤族对这种近亲婚姻的不满和反对。

佤族的婚礼大同小异。下面就介绍岩帅佤族的迎送亲的习俗:

沧源县岩帅佤族婚姻风俗中的迎亲和送亲习俗,是别有一番情趣的。像做其它重大事情一样,岩帅佤族迎送亲的日子,是经过双方老人协商,精心选择才能决定的。 这个活动需要两天时间。第一天是男方到女方家去迎亲,第二天是女方到男方家送亲。不论是迎亲的男方还是送亲的女方,双方各自都有自己的队伍,即迎送亲的仪仗队。每队20人左右,男女各半,也就只能是双数,不能成单数,表示男女的结合成对。仪仗队队员的构成并非随便组马,一般是这样的:挂木杆长镖一人,挎长刀一人,吹芦笙一人,拿礼品的若干人,敲铜挠的三人。其他就是随队人员了。仪仗队人员特别是拄木杆长镖者和挎长刀者,是有规定的,讲究这两个人与新郎或新娘的社会关系。例如男方的迎亲仪仗队,挂长镖走在前头的,必须是新郎的舅舅。紧跟拄长镖者后面,挎长刀的人必须是新郎的叔叔。紧跟叔叔后面的芦笙手,是别姓的好友,表示来祝贺。拿礼品的就不太讲究了,或是新郎的平时好友,或是热心的朋友,表示来帮忙和祝贺。敲链队人员也不讲究社会关系,但必须是真正的铠手。女方的仪仗队也是这样的。必须是新娘的舅舅和叔叔。其他队员也像男方的仪仗队那样。岩帅佤族婚姻风俗中,舅舅的权力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小伙子要娶哪位姑娘,姑娘要嫁哪位小伙子,都要征得舅舅的同意。父母亲都没有决定权。正因为舅舅在婚事中的权力大,所以得由他带头领路作先锋,他手中的木杆长镖,就是权力的象征。婚事是本家人的大事、本家人要承担保卫,负责安全,因此,由叔叔挎长刀护送仪仗队。

迎送亲的日子来到了,两家都作了很好的准备。

新郎家的迎新仪仗队要出发了,只见队员们个个穿上新衣服,女队员更是穿上节日的盛装,手锚,项圈闪银光,银链沙沙响。拿礼品的队员,有的提、有的扛、有的背、有的拾。整个队伍表现出喜庆,显示出富有。从新郎家到新娘家,路两边早已站满了围观的人。仪仗队才出发,舅舅夫声问叔叔“听听吉祥鸟的叫声”。叔叔连忙大声回答“听见了,叫声在我们的左前方。”舅舅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们赶快走吧!”他们取的路线是预先选择好的,不是直路,而是曲曲折折的弯路,实际上等于在那里兜圈子,比直路要多走好几倍路程。这一切,都是假装的,其间大概含有游行或夸耀的意思,让人们看看迎亲队壮观的阵容,并从仪仗队的壮观阵容联想到新郎家的富有。

迎亲队终于来到新娘家的门外了。可是他们不能就进到屋里去,这中间又有一番习惯上所少不得的程序。新娘家早已请来了门官,门官紧紧地把门关上,许多客人都已坐在屋里。新郎家的仪仗队进不去,暂时站在门外边。因为要进行一系列的对话、对唱。挂长镖的舅舅问“里面有人吗?”里面的门官回答道“有啊,你们是什么人,到我家来干什么?”舅舅连忙答“我们是好人,路过此地,到你家来借宿,行吗?”门官又说“你们好像是强盗,是猎人头的,走开吧!” 舅舅又赶忙说“我们确实是好人,是出来买牛买马的,我们带了很多的金子银子。不信,你们出来看......”舅舅尽力说好话,门官努力找借口。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欢作乐而演戏,是为了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对话还有很多。最后,挎长刀的叔叔取出几块银币,朝门缝里塞进去,赏给新娘家的门官,于是大门便开启了。几个门官早已准备好了几竹筒水酒,舅舅、叔叔、芦笙手等刚一进门,就被门官们用水酒灌,吃不完的全泼在他们身上。还未坐下休息,舅舅忙着清点他们所带的礼物,一一交给新娘的舅舅代收。接着,新娘家立刻摆出丰盛的酒席款待迎亲队。到此,迎亲仪式就算完了。饭后,迎亲队散伙,到了晚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被请到新娘家喝水酒,唱调。内容都是关于爱情、婚姻方面的。任何人都可以唱。有代表新郎和新娘两方进行对唱的,也有抒发感情的独唱。

第二天是送亲的日子。像新郎家那样,新娘家也组织了自家的送亲仪仗队。所带物品,除了送黯新郎家的礼品外,主要的还是新娘的嫁妆。少不了有锄头、镰刀、砍刀、织布工具等劳动工具。新娘家的送亲队沿着新郎家迎亲队来的路线,前呼后拥地慢慢走到新郎家。只见新郎家的大门早已大大打开了,新郎家的族人倾家出动迎接新人。不用对话,不用恳求,更不用金银收买门官。照样的灌酒、款待,照样的清点物品进行交接,也照样的喝酒,吃饭。到了晚上,也一样的喝酒、唱调,一直到通霄达旦。到此,迎送亲活动就告结束了。

下面,摘录一段岩帅佤族结婚祝酒辞。

欧 -- 是这样:
女大当嫁,
男大当婚。
你俩磨快了长刀
你俩谈好了恋爱。
你俩在棉花树下谈惰,
你俩在屋檐下说爱。
你俩一同上山打猪、摘果,
你俩一同下河摸鱼、嬉水。
彼此诉明了表肠,
倾诉了大山一样的忠贞。

山盟海誓结成对,
花,好月圆头夫妻。
我们准备好了辛苦槌,
我们准备好了彩礼。
现在妥办得合理合俗,
要把婚事办得清清楚楚。

你俩磨快了的长刀,
你俩建立了的爱情;
用藤是捆,怕藤蔑会枯断;
用铁线扎,怕铁线会生锈。

我们用芭蕉花来捆,
我们用银酒碗来扎;
我们用马匹来捆,
我们用活人来礼。

我们祝你俩长命百岁,
我们愿你俩白头储老:
我们希望有漂亮的女儿,
我们希望有健壮的儿子:
我们怕的是无花元果,
我们怕的是断子绝孙;
所以我们要栽好柳树,
所以我们妥办好婚事。

磨长刀、谈恋爱,
结成对、做夫妻;
这是黄泡蓬下说好的话,
这是列祖列宗传下伪风俗;
是阿祖传下的习俗,
是阿爹教给约规矩;
我们没有违背祖传的理,
我们没有走错租开的路;
我们敲响了铜锤,
我们办起了去昏事;
我们吟诵了吉祥的祝辞,
我们表示了哀心的祝贺。
现在你俩成了一碗米,

现在你俩成了一家人;
可以互枕手臂了,
可以互叉脚腿了;
可以互咽唾沫了,
可以互扭扰手脚了。
这是你们的长刀,
这是你们的情爱:
即使踩干了树叶,
即使平吃稀饭;
你们也不能把弩箭握弯,
你们也不能自责心肠;
是你们的一颗心,
是你们的一片惰。
你们站,不能阜摇西摆;
你们懒,也不能感情动荡。
老婆黑,男人不能嫌弃;
男人懒,老婆不能怨恨。
这是你们自己选择的,
这是你们自己决定的;
你们结了批祀藤,
你们成了一对夫妻:
妥像小鸟那样双双飞,
要像马鹿那样对对走。
跌倒要互相扶起,
忠告妥互相倾听。

你们的心肠妥连在一起,
你们的血肉妥捆在一处;
你们要吃一盒饭,
你们妥捡一碗肉。
现在,深菁已经明朗,
现在,山尖已经平整。
是老人的教诲,
是前萃的希望;
希望你们不能各自开花,
希望你们不能各奔在西;
不妥让你们的谷粒分开,
不妥让你们的语言不;
不能讲不团结的话,
不能做不和睦份事。
现在,你们自己去挖土坎;
现在,你们自己去做农耕。
大树,妥两人合拾,
盘石,要两人共推。
你们可以育女,
你们可以生儿;
育得姑娘教她会买卖,
生得儿子教他会开田。
从此,让你们健康长寿:
从此,让你们安然无恙;
让你们活到眉毛开花,
让你们活到胡须发白。
啊 -- 塞信!①

①啊塞信一佤语“接酒喽!”之意。

婚姻禁忌

1、已经给姑娘家送彩礼的小伙子,不能参加打仗、械斗,若是去了,容易受伤遇难。

2、刚结婚不久的男人,不能参加打仗、械斗,若参加,容易受伤遇难。

3、给姑娘家送了彩礼,或者刚结婚不满一个月的新郎新娘以及父母,不能到盖新房的那一家,不能到有死人的那一家。若是到了,以后新郎新娘之间、婆媳之间关系就不融洽。

4、已经给姑娘家送了彩礼,或者刚结婚不久的人家,不能砍柴禾,若是砍柴禾,容易受伤。

5、结婚不久的男人不能砍木鼓、拉木鼓,若参加了容易受伤。

6、结婚不久的新人,不能一起吃狗肉、自鸡肉、老虎肉、豹子肉、野猪肉,但族认为这些动物是挡路的,若新人一起吃这些动物肉,以后他们的关系就不好,感情会淡漠。

7、结婚前酿制的水酒,既使结婚时吃不完,也要全部滤完,若是结婚后留着不滤完,主人家会生病,容易受伤。

8、媒人、到姑娘家送彩礼的人,送了以后不能到盖新房的那一家和有死人的那一家,若是到了,新人关系不好,感情会不和。

9、结婚未满一个月的新人,不能一起吃南瓜、分吃梨果、分吃黄瓜,因为这些东西是用刀划开的,若分吃,以后感情就会谈漠。

10、迎亲队伍、送亲队伍,违忌狗、猪、鸡或者人横闯中间,若是动物或人横闯,夫妻关系不长,迟早要分子。

11、亲家不能一起吃狗肉、自鸡肉,若是吃了,以后不愿相互往来,关系会冷淡。

12、小伙子串某一个姑娘时,晚上若梦见老虎、梦中穿新衣服、梦见树倒、桥断就不吉利,要趁早与姑娘断绝关系.否则以后结婚成为夫妻也是好景不长,迟早要离异。

13、佤族认为结婚的最好季节是秋收 -- 春节这一段。春节后违忌结婚,若是在春节后结婚,新人会胡思乱想,感情动荡,容易分离。

14、佤族违忌属虎之年结婚,若在虎年结婚,夫妻关系不好,迟早要离异。

四、生育习俗

〈一〉生育

佤族青年男女结婚后,家里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生育。生育和丧葬一样,被佤族视为大事。一个人的诞生和死亡,往往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继绝,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或部落的强弱和兴亡。结婚后三四年内,如果不育,佤族就认为是婚后夫妻的精魂没有结合在一起,因此,需要举行“修正婚礼”。修正婚礼之前,要从鸡卦上占卜,若是男方精魂没与女方结合,只需在男方家重新举行一次婚礼就算是修正了。若是女方精魂尚未到男方家,则需到女方家“娶魂”。届时,男方家要请几个善于辞令的老人带上礼物,领着不育的夫妇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把女方的舅父等该请的诸长辈请齐,然后,男方家把所带来的礼物,如酒、烟、茶、甘廉、米、布之类的一一取出,把礼物一一摆在蔑桌上。修正婚礼之前,要为舅父备好衣物之类,带上看鸡卦用的公鸡。这时男方家的老人首先斟酒致词,说明来意:“我们的钝锣早已敲响过,两家早已结为姻亲,但是,平整好的土地上,棉花还没有打苞,葫芦还没有结果,小米还没有结实;暧和的火塘边,还没有小孩子嬉戏。因此,我们特来向舅父、父母亲、长辈和老人致意,请求您们再给我们棉花籽,在平整好的土地上,让我们共同祝福,庄稼茂盛,在我们的家庭里,人丁兴旺。”接着把酒酶在地上,向祖先献祭。 然后,把礼物一一交给舅父。舅父接着又斟酒致答词“既然我们已结为姻亲,我们已经搭好人来人往的铜梯,我们也希望合种的土地上,棉花打苞,葫芦结果,小米结实。请向公公、婆婆、长辈和老人致意,我们不会吝惜我们的葫芦种、小米籽。让我们共同祝福,小俩口相亲相爱,早日携儿带女。”说罢把酒醉在地上向祖先献祭。然后,把礼物分给大家,一截白布送给女方父母,一件黑布衣物送给舅父作为礼仪。分好后,再由舅父把男方家带来的公鸡杀了煮鸡肉烂饭,看鸡卦,款待亲友。当男方家的人准备回去时,女方家把早已准备好的葫芦籽、瓜种、谷种、小米种一样几粒,交给男方家,舅父要把自己的腰带解下来送给不育的夫妇,意思是让新妇的精魂不要留在舅父家里,好好跟丈夫回到家里,然后跟丈夫一起生儿育女。回到男方家后,通常叫新妇把葫芦籽种在地里。如果葫芦长得好,就说明已经得到福佑,很快就会有儿有女了。当然。这种修正婚礼,只是一种精神寄托,修正婚礼后,不会生育的也大有人在,好在佤族人并不因为不会生育就马上离异,有很多不育夫妇还是白头借老,感情一直很好。

佤族妇女在娃振的期间,照样参加生产劳动,产期来临时也不休息。佤族妇女分娩时,如果是顺产的还来不及叫人,婴儿就出世了。 一般正常的分娩是这样的:把带子结成一个圆圈,悬挂在横梁上,让产妇挽伏在带圈上、跪着分娩。分娩时除产妇的婆婆、母亲外,左邻右舍的妇女也有前来帮助料理的。助产方法一般采取“按压”法,即助产妇跪坐在产妇背后,双手抱起产妇,从上往下按压产妇的腹部,帮助产妇把婴儿从肚子里挤出来。若是碰上难产的,要让产妇的丈夫把自己塞好的铜炮枪放出来、然后叫丈夫帮助挤压。意为让孩子看见自己的父亲后就乐意离开娘肚子。婴儿出世后,让一个经验丰富的中老年妇女清洗婴儿,剪脐带。清洗婴儿时一般用冷水洗后裹紧放在蔑柜盖里。

分娩后,通常要请产妇的母亲前来帮助照看产妇。母亲来时要携带一条裙子、一只小母鸡。裙子是用来包婴儿的,小母鸡杀后加米,放一点菌香、就把菜,敖成粥汤给产妇喝,这叫“引乳鸡”,产妇喝了后乳汁会更多。产妇只吃鸡肉,不啃骨头,据说产妇吃了鸡骨头后牙齿会酸、会掺。产妇吃的鸡一般在两斤左右。可以吃猪肉,不吃牛肉。妇女产后,家里通常要杀一只公鸡占卜,这鸡卦能预示小孩一生的命运,这鸡卦就是佤族叫的命卦、生卦。佤族人家生小孩都习惯拿剌棵放在门头上,意为不让鬼怪进入家中危害婴儿。婴儿出世当天也忌讳生人进家门。

(二)父子连名制及称呼

佤族盛行父子连名制。婴儿出世后,由婴儿的舅父、老人或者是婴儿的父母给婴儿起名。佤族的名字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排行,第二部分是本名。两个部分组成一个人的真名或者说全名。男子的排行是:长子叫艾、次子叫尼、三子叫桑、四子叫赛、五子叫俄、六子叫委、七子叫杰、八子叫吾。女子的排行是:长女叫叶、次女叫伊、三女叫安、四女叫欧、五女叫也、六女叫亿、七女叫卧、八女也叫吾。佤族的名,有取天干名的,也有取地支名的,有非真名的。取天干名是搞、那、若、门、不勒、改、块、茸、到、嘎等十个名,取地支名是者、不老、尼、冒、西、社、西嘎、目吾、桑、热敖、灭、格儿等十二个名。取非真名的如保、散、老、勒、斋、太、点、然、星、古来、松、江、春、生、英、美等等,有些名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有些是带有一种精神寄托,不是取他(她〉生目的天干或者地支属什么。例如取“保”、“老”、“散”然气等名,其意思为“保重”、“流传”,“掌管”、“坚硬”等,意义尤为深长。取“保”名是愿他(她)长大以后万事如意、得到保重;取“老”名是愿他成为名扬天下的好人;取“然”名是愿他像岩石一般坚硬,不怕艰难险阻。取这种名注重意义。借此表达父母的理想和愿望。

一个婴孩出世了,若排行是长子,生于属乙已的日子,取天干名就叫艾那,取地支名就叫艾社。若是长女,就可以取叶那或者叶社。为了不让儿女的名字与父母的名字重复,男孩可以取出生后第二、三天天干或地支名。女孩可取出生前一天的天干或者地支名。

佤族称呼特殊,单呼排行,表示敬重,单呼小名表示亲昵,随便F称呼真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为人父母了,其名,其称呼便要随着改变。男子为父之后,其名要改为父名。即去掉父亲排行,以其第一个孩子名字取而代之。如一个名叫尼茸的男子,第一个孩子叫叶那,那么,他的父名便为“那茸”了,在称呼时可呼“那茸”也可以呼“更那”。“更”即父亲,意为“叶那她爹”。女子为母之后,其名不改变,但在称呼时,可呼“晖那”即“叶那她妈”。女子到了中年,都要改动称谓,比如“你”单数改称为复数“你俩”,佤语叫”巴”,单数“她”改称为复数“她俩”。佤族人有了子孙后就算老了,老了也要有个老名。老名在其名字的前边加上“达”字,“达”即爷爷。如一个男子叫艾块,老了以后去掉排行“文”宇加上一个“达”,就叫“达块”气若是女子,老了以后加上一个“野”,如安门就改称为“野门”。

在日常生活中,佤族称呼“达”包括“爷爷”“公公”和与爷爷同辈的别姓老年男子。“野”包括“奶奶”、“婆婆”以及和奶奶同辈的别姓老年女子。称呼“抱”包括“舅父”,“岳父”以及和父亲年纪相当的别姓男子:称呼“昨”包括“母亲”、“岳母”以及此母亲年纪小的别姓女子。称呼“定”包括“大伯”、“大妈”以及年纪比母亲稍大的别姓女子,称呼“昨叶”、“晖伊”等,包括“大婶”、“二婶”或“大舅妈”、“二舅妈”;称呼“更尼”、“更桑”等即“二叔”、“三叔”; 称呼“包给”包括“哥哥”、“姐姐”;称呼“包布”包括“弟弟”、“妹妹”;称呼“艾以”包括“长兄”、“姐夫”;称呼“欧”包括“嫂子”以及年纪比自己稍大的别姓女子;称呼“晖定”是“大姑妈”、“大姨妈”气有些地区称呼“敖”又是“叔叔”了;称呼“艾以”又是“哥哥”、“姐夫”;称呼“欧”包括“媳子”“姐姐”。总之,佤族的称呼,是不可以随意的,要不能直呼其名,也不能随意以“喂”而称之。在交际过程中,该喊什么就喊什么,要提倡互相尊敬这样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当婴孩的脐带表层脱落后,按照佤族习俗,要将剪下来的脐带用布裹好收藏于箱底,不能随便乱扔。脐带脱落后,就选择吉日,去进行“不列”婴孩的仪式,即“使出寨门”。“不列”婴孩仪式是:产妇背起新生婴儿,点燃裹起的一截烂布,于中午时分,到寨子门外不远处,让婴孩出来“看看”地方。出寨门时要注意昕鸟叫声,还要看出寨门时遇见什么,若鸟叫声好,路上又未遇见生人或牲畜之类的为吉利。至此,孩子家里就算正式增加一个人口了。在“不列”之后,若产妇或者婴孩生病死去,不属于“凶死”,算是“善终”。

佤族背娃娃,是用一块五尺长的白布或麻布当背巾,把娃娃放在脊背上,用那块布搭在娃娃身上,头、脚露外,背巾的一头绕在右肩上,一头往左腋下,两头在胸前交叉后结成死疙,最后再用裙子围护娃娃。

孩子要随父姓,不随母姓。佤族现在使用的几个姓有陈、赵、李、肖、罗、田、鲍、字、尹、钟等等,这些姓氏并不是佤族的本姓。就以岩帅地区的佤族姓氏来说主要有:央更姓(用汉姓田)、西奈姓〈用汉姓肖〉、赛索姓(用汉姓赵)、央荣姓〈用汉姓李〉、西古姓(用汉姓陈〉半布拉姓(用汉姓鲍〉梅冬姓(用汉姓钟〉、布热啊姓(用汉姓宇〉等。佤姓与汉姓没有什么联系。给佤族各姓氏定这些汉姓,也没有什么根据。这些姓氏也不能分辨出民族的血缘关系。所以,但族应当使用自己的本族姓氏。

生育禁忌

1、产妇不能扫地、若是扫地、以后视力不好。

2、产妇不能缝补衣物,若缝补衣物,以后会头疼头晕。

3、分娩后未满月的产妇不能到酿制烧酒处,若到酿酒处,酒会发酸,酒质不好。

4、产妇不能吃酸东西〈酸果子),若吃了,以后牙会酸、牙穆。

5、产妇不能吃鸟肉,若吃了,乳汁会少。

6、产妇不能吃鱼肉,若吃了,以后会得皮肤病。

7、孕妇与其夫不能吃头一次拿回家的新米、新包谷,若、吃了,粮食就不够吃。

8、孕妇与其夫不能吃祭祀饭,若吃了,主祭家的粮食就不够吃,孕妇容易流产。

9、孕妇及其夫不能摸死人棺材,其夫也不能抬棺材,若是拾了,孕妇易流产,生下来的婴儿会畸形。

10、产妇分娩后三天内,或者家里的猪下仔,不能将青竹、竹笋、青芦苇、青烂烟拿到家里来,若把这些植物拿到屋里,婴儿、猪仔就会瘦,体质也不好.

1、孕妇与其夫,不能吃老人窗下的那杯酒,若吃了,孕妇易流产。

12、妻子娃振期间,丈夫不能做竹桶,砍凿舂臼,搭水槽,若做了,以后生下的婴儿会畸形。

13、婴儿的脐带未脱落,客人和生人就不能到产妇家里来,若是来了,娃娃易哭。当客人告别时,最好让客人为婴儿拴自线,这样婴儿才不易哭闹。

14、孕妇及其夫不吃祭新房的饭,若吃了,新房主人家的粮食就不够吃。

15、婴儿脐带未脱落,就不能将老鼠、松鼠、鸟雀、蚂蚌拿到家里来,若是拿来,婴儿身上会起水泡脱皮.

16、婴儿脐带未脱落,婴儿之父就不能到打铁处,若是到了,婴儿鼻子会阻,呼吸不顺畅。

17、孕妇不能在炕笆上挂晒衣物,若是挂了,容易早产、流产,生下的孩子会得软骨病。

18、孕妇及其夫不能随便搞新果子吃,也不能吃新南瓜、新包谷,以及新米,若是吃了,粮食就不够吃。

19、妻子娃振期间,不要打蛇,若是打了,以后生下的娃娃常伸舌头。

五、殡葬习俗

丧葬

佤族十分重视死人的后事。俗活说“有办法跟一山的活人谈判,没有办法跟一个死人商量”。佤族认为,对死人的后事处理不当,将给子孙和地方上带来祸害。佤族处理丧事有一套完整礼仪:

佤族把人的死分为“永孟姆”(善终〉和“永早敖”(凶死〉两类。凡是正常死亡的如老死的病死的,并在家中死的为“永孟姆”。凡是意外死亡的,如刀、抢、水、火、自杀、难产以及死于外地者为“永早敖”。丈夫在妻子娃振期病死的,也视为“永早敖”。两类死亡的丧俗也不同。

“永孟姆”是年老生病,或者长期重病在身的,在断气之前,其亲属都有准备的,也就说在亲人的维护之下安然死去的。断气时,家人要放枪报丧。随即就给死者洗脸,除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外加一套新衣服,这套新衣服要反过来穿。死者所盖的被子也要反过来盖,趁死者脚手还未僵硬就将他搬弄平整,然后将尸体抬放到门口旁,头要对着“家堂”(供奉神佛和祖先之处),脚则对着门口。家人及其亲属哭号举哀。听到死人家里的哭声,亲戚和隔壁邻舍纷纷前来吊唁和帮助料理丧事。来吊唁的人,多少都要带点东西作丧仪,一般要带酒,有的也送米、送钱、以及烟、茶、盐之类的。死人家里人先滤水酒、杀鸡、煮饭,然后有猪的要杀猪招待宾客。 佤族习俗:凡有什么大事,如果要泡撞水酒、杀鸡、杀猪或者煮饭等事务,都由本姓氏的“克挨”(女婿〉全权负责。

人死了,当尸体停放在屋里时,专门坐着一个人,这个人叫“召格业更永”,即主持处理丧事的人。这个人必须是死者的舅父。其他人是不能充当这个角色的。如来吊唁的人带酒来,必须由“召格业更永”斟酒酶在死者头旁,先献给死者喝,若人家带来阴食,也只有“召格业更永”捡一点放在死人所“吃”的碗里。尸体旁还停放着一箩谷子。待出殡时撤出去一些,余下的就给“召格业更永”了。

“善终”的都要带擂材。棺材,过去多用一段较粗的树干,从中把圆木劈开成两半,再挖空而成槽,用时将尸体置于槽中,两半合起,用蔑子或野藤捆紧,棺材是圆柱体的。术料以攀枝花树为最好,攀枝花花开红似火,像征着子孙兴旺发达。其实攀校花树树质松软,好挖槽。现在多用木板钉成的棺材。佤族是人死后才做棺材,即便是老人,在没有死之前是不能给他(她)准备稽材的,只能准备木板,棺材做好后。抬进屋中将尸体放进棺材里,然后再择日出殡。

佤族习俗,中老年人病死后,死者的亲属如哥哥、弟弟、姐姐,或者子女,凡是已婚的分家独立门户的,都要给死者一截五尺长的白布,用来盖在死者上面作丧礼。

人死后,死者家里一般都要杀猪或者杀牛做“克来”。“克来”即办丧事,近似汉族的“道场”超度亡灵。杀牛是比较隆重的,一般是头人死去,或者富裕人家死去才能杀牛.一般人家只是杀鸡、杀猪。杀猪必须先杀自家的老母猪或者老公猪。若自己家确实没有猪,可以向别人家里买来杀,杀猪时,剖开猪肚后要先取出猪肝、猪胆、脾脏看卦,如卦像凶,还要再杀,说明死者的“克来”还办不足,直到卦像吉时才罢。

在没有出殡之前,死者亲属和前来吊唁的亦哭亦歌,以悼死者。哭丧调的内容,要根据各人的身份有所不同。有子女哭父母的。如:

家庭好比经纬线,
爹娘好比织布梭,
没了梭子难织布,
没了爹娘家怎过。

有妻子哭丈夫的,如:

峰峦隐隐云层层,
泪眼看家看不清,
失了斧子柴怎欢,
没了夫君地怎耕?
......

哭丧曲调凄婉动人,往往使听者随其落泪。过去在岩帅地区,若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时,还要组织跳“击样舞”。场面十分热闹,在这种情况下,死者家里一般都还要黯牛,招待来吊唁的人

佤族一般时兴土葬。每个村寨都有两处公共墓地,一处为埋葬善终者,一处为埋葬凶死者,均在寨子之西,在寨子之外而又紧接着寨子周围。善终者的墓地在寨子的右西方,凶死者的墓地在左西方。墓穴的选择,有时以鸡蛋占选,其方法是:请老人到墓地上念祈祝辞后,将鸡蛋抛起至人的头顶,让鸡蛋落下。若鸡蛋落到地上破碎了,表示死者愿意埋在那个地方,若不破碎,则又另选。佤族村寨大多在山包上,或者半山腰上凹地里。埋葬死人时,死.人的头必须朝东向寨子,脚则向西向山野。墓穴须顺山坡斜度的方向挖。墓穴深度一米左右即可。墓地选好后先用长刀斐杂草,然后再挖穴。挖穴时不管碰到什么,如底层有石头、或者挖着旧基,仍要挖,不能再选墓地。若是挖着旧墓,可以把旧骨头捡起,挖好墓穴后再放在穴底,或者丢在外面。若是挖到随葬的银子、银器之类的,谁挖着谁要,旧墓人家不会再要。有些地方也兴火化,火化后再把骨灰捡起来装在土锅里,然后挖坑再埋。

要出殡时,须在死人的口里放点碎银,佤语叫“麦古姆”即“口含银”。棺材里除了死者生前日常穿着佩戴的服饰和用具如银烟锅之类外,还放上几个钱。送给死者用的锅、碗、坐的蔑凳、背的背箩和其它用具,要置于墓穴外面。

出殡时,要先把棺材盖打开,然后放枪,意为告诉寨子人,现在要拾死人出去了。要好好招呼娃娃,不要让娃娃在路上乱跑。抬出槽材时,“召格业更永”将置在尸体旁的那箩谷子,边祈祷边撒到抬桔材的人身五。在屋外整治、栓好棺材后就抬往墓地,边抬边鸣枪放炮。到了基地后,先将盖子盖好报紧,然后放置于基穴内。放好后,由家人及亲属先每人培一撮土,直到盖严为止。盖严后用树叶将碎土扫平整,再将抬棺材的两棵竹竿平放在墓上。埋好后,送葬人排成队列一起返回到主人家。返回时一路放枪,据说是吓鬼。主人家昕见枪声就知道安葬完毕,在送葬人回到家里之前,就将已准备好的竹筒盛满水,以便供送葬人洗手。送葬人来到家门前,主人家就抽出一根正在燃着的柴火,让他们跨过火后再洗手。洗手后吃饭。

第二天一早,死者的亲属要去墓地上察看坟土。如果坟土如昨,说明情况正常,若是坟土下陷,出现洞穴,或者坟上有脚印,说明猪狗去过,被视为不吉,可能还要死人,那必须再作“刀”即以杀牲献祭的方法,来挽救生人。

安葬之后,家里还须杀一头猪,用来“拍泥”即洗涤家门。这猪必须是母猪。猪的脖子须留下来,分送给做棺材的人,每人一点。除此,做棺材的人也要每人送一箩谷子,一元钱,现在还加一包烟,一斤烧酒。

丧事的最后一道程序是“朵更永”,可以直译为“送死人头”。若是男子头,接收人头的必须是舅父家,若是女子的“人头”,接收的必须是她的父亲。若其父不在世,可以由哥哥或者弟弟接收,以后这女子的儿子的“人头”也要由他的舅父接收。佤族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从舅父家带来的,所以佤族把舅父喻为“大树”'“芭蕉”,外甥是果树,是芭蕉藤。但族敬重舅父,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是胜过父母。因此,人死后要“朵更”给舅父家。以报偿舅父的给命之恩。舅父只要在世是会接受外甥送的“舅父饭”的。若是舅父不在世,也可以送给舅父的旁系亲属,旁系亲属不在世,就直接送给本寨头人。

所谓“朵更永”就是给舅父家送一套死人生前用过的器具或者穿过的衣物。死者若是男性,则要送一套男装、一把长刀、一把弩、一截白布(五尺长)、一箩谷子、几块钱给死者的舅父。若舅父不只一个人,那么就由最年长者代表舅父们接受。若死者为女性,就要送一套女装、一个背箩、一个包头、7把镰刀、一箩谷子、一截五尺长的白布、几块钱给父亲。若父亲不在世,可以给父辈,父辈不在世,就可以给哥哥、弟弟。

丧事结束后,死者的亲属要忌三次:第一次是出殡后的第二天开始,三天内不能下地干活,从死的那天算起到第十天要忌第二次,第二十天忌第三次。 忌日这天亲属吃饭时,还要先给死人献饭。如果是月中死去的,要忌三次,若是月底死去的,出殡后第十天再忌一次,只要是跨月就不再忌。父母死了,子女要记住其死去的日子和出殡的日子,作为自家的忌日。佤族忌日子常以天干为依据,一通到自家忌日就不能办大事,不能卖掉猪、鸡,不能出远门,否则死者的阴灵会使这家人晦气。

丧事结束,家里要举行“洗涤家门”仪式,要杀猪杀鸡招魂。就是说每个人J都有灵魂来主宰,人才能活着。家里有人死去,活人的灵魂受惊,散离人体、就会使活人吃不香,睡不好。因此,家人死去后,还要让活人的魂好好附在活人的身上,因此,举行招魂仪式很有必要。

凶死,即意外死亡。若是死在家里一般还要鸣枪报丧。凶死不能带棺,以蔑笆裹尸。若死于难产,出殡时,不能从正门抬出,须拆掉竹笆墙,从墙洞中拖出。有些地方,若是死于难产,连房子都要拆掉,拆后的草片、木料要扔出村寨外。凶死者当天安葬,不能让其尸体停放。尸体要埋在寨外凶死者的基地里。埋时头不能正对着东方和寨子方向,安葬完毕,送葬人即不再回顾。沧源永和新寨,对于凶死者不兴土葬而兴叶葬,用毯子或者白布裹尸体,然后拾到凶死者墓地里,放在树下,用树叶盖尸即可。若是死于外地,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不能抬回本寨。

凶死者也要杀猪鸡作“克来”,安葬后亦须杀猪“洗涤家门”。 丧事毕后还要拾魂,处理凶死者的丧事其仪式比起善终者要简单些,参加丧仪的人也没有善终者的多,因为剔的民族人怕,大多数人也只是亲属。

佤族习俗,丧事办理完毕后,就不再上坟,除非家里连遭灾难,才去修坟,所修的坟也只是父母的坟,以后就不再去观顾了。

殡葬禁忌

1、男人死了,不要送公鸡,要送小母鸡。

2、女人死了,不要送母鸡,要送小公鸡。

3、将死人抬出屋时,不要让死者的头朝前,若头朝前他会看着寨子里的活人,这样活人易生病。

4、用被子裹死人要反着裹,这样死人才知自己已经死了,不来烦扰活人。

5、办丧事时杀的猪头、牛头,本民姓人不能吃,若是吃了,相当于吃自己的头。

6、凶死不能带棺材,用蔑笆裹起来就安葬,若带棺材,全寨人会有灾难。

7、人死后,受伤的人不能抢先来看,若是抢先看了,伤势会严重,这样伤口难以痊愈。

六、服食习俗

服饰

佤族人感情豪放,朴实。由于生活地域不同,在穿戴方面也有些差异,这样就形成了佤族的服饰丰富多样.

过去,由于佤族的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差,佤族妇女从事的家庭纺织,远远满足不了生活所需,缺衣少穿是普遍现象,另外佤族不会做鞋子,男子老幼皆赤足。

1、佤族与黑色

佤族尚黑,自古以来并将黑色作为自己的象征。在佤族人的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喜爱黑色和赞美黑色的具体表现。例如:

黑色的服装。佤族人的服装,以黑色为基调。喜欢打扮的男女,还用少量的其他颜色加以点缀或陪衬。如黑衣下面穿件白衬衣,黑衣裳配银纽扣等等。而这些点缀和陪衬,是为了让黑色服装显得更加大方、潇洒和漂亮。

佤族妇女以黑齿为美。佤语有一句俗语:牙齿黑才好共欢笑,脚步响才好齐步走。古代佤族视齿黑为美。每年农历八月间,他们上由采摘鸡矢藤尖或果实,像傣族人嚼槟梅那样,嚼鸡矢藤尖或果实,数次以后,牙齿便会染得又黑又亮。据他们说,嚼鸡矢藤或果实,还可杀虫、保护牙齿。

头发越黑越好。佤族不论男女、都希望自己的头发又浓密又黑亮。头发厚密丽黑亮的男女,都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佤族还有这样一句俗话:旱地宽,荒的多;姑娘白,懒的多。贬低肉色白嫩的女子,反衬出对于肤色较黑的女子的赞美。至于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那是另当别论的。

佤族形容一个人健康的肤色,喜欢用小雀果叶子的颜色来比喻。说某某人的肤色“像小雀果叶子那样的黑亮!”小雀果叶子呈深绿色,而且清亮,用这样的的比喻来形容简直是妙极了,“深绿”两字的意思,在佤语中被说成是黑亮。

喜欢用“黑”来取名。佤族男女中,不乏有“黑”在佤语中叫“龙”,西盟佤族人的名字就有“岩黑龙”,“娜黑龙”等等,是佤族群众颇为喜爱的名字。用“黑”取名字的人,并非都是因为肤色较黑。有些名为黑的男女,其肤色远比旁人的肤色还白。

佤族人喜爱黑色的事例还很多,这时就不一一列举。总之,佤族人喜爱黑色,是因为黑色像征着庄严和肃穆。肤色较黑的人;被认为是诚实而勤劳的人。

2、修饰,妆饰

佤族男女剪发,发旋处留小撮头发,这头发叫做“魂发”。头缠包头,包头黑色,白色和红色。缠黑包头时在前额上方扎有两条白色,布带或者自鹏羽毛,松鼠尾巴等。 颈外用红色布条压边,手袖短而宽大。下着肥短的黑色大摆裆布裤,裤脚宽约一市尺。腰缚一条长约五市尺、宽约七公分的黑色或红色布带。有的青年人还喜欢在颈上佩戴用竹藤制成的项圈,富有人家则戴银项圈。过去佤族男子有穿耳坠银圆圈的习俗。传说生时若不穿耳,死后在阴间里还要穿耳,那时就不得坠银圆圈,而是在耳朵上坠蜓蚓。佤族男子也有戴银制手锚的习惯,戴手铺有两个含义:一是叫魂时,用手锚系魂F二是戴银锦可以防邪。

佤族男子喜欢佩带长刀,持弩和背铜炮枪。长刀约二尺长,宽约四公分,刀锋青光闪闪,刀辅上镶嵌着精致的刻有漂亮图案的银或铜饰。刀柄整节用银子制成,也有一半是银制的一半是皮包竹子做成的,刀柄上还刻有许多花纹。弩: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箭是用一节竹子破细削成。长刀、弩和铜炮枪既是男子的装饰物,也是自卫、械斗的武器。佤族认为,若男子不佩带长刀,不持弩,不背枪,会被视为衣冠不整,认为没有男子汉大丈夫气概。佤族人七八岁时就开始学打弩,佩戴长刀。手持弩箭或者身背铜炮枪的佤族男子,一直被看成是男性美和力量的象征。佤族妇女留长发,不梳辨子。老年妇女盘发于头上,有的还缠包头。妇女包头比男子包头大些,缠成圆槌形,包头上装有两个多色绣球。中青年妇女喜欢将发辨盘卷于头上,头顶外发辨上装有两个用多种毛线组成的小绣球。 少女有的将发辨盘卷在头上,头顶外发辨上也装有两个小绣球,但是发不加编梳地自然后披,有的头戴银箍或藤箍,银箍将头发从刘海以上部分拢在背后,形成一种自然美。

女孩子从三四岁起就穿耳坠耳环,中青年坠银制耳环,老年妇女戴银耳塞。耳环形式多样。颈戴耳银圈。有的把野芦谷珠串成圆圈戴于颈上,或者缠在腰际上。手臂手腕戴大小银制手锢,手铺刻有小朵花、方块花纹。腰围数十道藤圈或十余串珠圈,小腿和大腿之间戴若干道竹圈或藤圈。老年妇女小腿上缚有一尺宽的裹腿布,佤语叫“罗宗”。

妇女的服装各地有所不同。沧摞、西盟等部分地区,上穿黑色或兰色圆项短衣,下围一块由黑、红、紫、蓝、黄等颜色组成多种图案的筒裙。以前多为自织棉布,现在是用毛线织成的,裙身图案多样,裙边织有红、黄、蓝等色组成的花边,裙身由各种颜色组成的几何图案。图案近看交叉起伏,远看似波涛滚滚,似鱼鳞,像龙纹。

现在,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影响,部分地区的佤族服饰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穿、戴更有显著改善,许多人已喜欢穿现代服装。

服饰禁忌

1、不要反穿衣裳、裤子,只有死人才会反盖被子,反穿衣裳裤子.若反穿了易生病.

2、不能在地支属虎的日子穿新衣服;若是在属虎那天穿,衣服容易被火烧掉。

七、节日习俗

(一)节日

在节日的祝辞中,老人常常念到“把牙公艾,斋公尼,卧公桑。”“把牙”类似其他民族的火把节,“斋”为中秋节,“卧”即春节。意思是:“把牙节老大,中秋节老二,春节老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三个节日已成为佤族的传统节目。

过去,也就是两百多年前,佤族是没有自己的节日的。佤族信仰原始多神教,其节日与宗教活动是相连在一起的。猎人头,砍木鼓,搭木桥,祭虎豹等是群众性活动,这天也就成为全群性忌日。一旦进行这些活动,大家就要身着节日盛装,不能下半于活,要杀猪黯牛,泡滤水酒,蒸食糯米饭。这些活动的时间很不固定,并不是年年如此。有些一年中就要进行五六次,也有进行两三次的。后来,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佤族才慢慢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的文化,用之来充实、完善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佤族人民在政治上与其他民族一样享受着平等技方。在党的领导下,佤族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文化教育事业、卫生医药等方面也不断完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在自治条例中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为佤族新米节。”进一步体现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重视,激发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1、“把牙”节(火把节〉

“把牙”节,有些地方叫“伊拉拐”,即吃小米魂。时间一般是在农历六月中旬。佤族过“把牙”节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但是也有自己民族的特点。

“把牙”节在佤族所有的节日中,堪称老大,即第一个节日。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是虔诚的。佤族视它为灭灾驱鬼,送旧迎新,预祝家事平安,五谷丰登,六畜满圈的隆重佳节。在佤族看来,这个节目是旧的灾难、饥饿、疾病的结束,是新的、吉祥、平安、幸福、快乐的开始。

要过节之前,老人或者头人要挑选红毛公鸡和毛色纯的小公鸡进行祭社仪式。要将家禽赶回家来,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全部拿回到家里来。家人不能在外地住宿过节,意思是说这天凡是家里的东西都要拿回到家里来。

过节那天,早上要派妇女(一般女孩子〉到旱地里去摘小米叶子,如果小米已经出穗的也要摘上一两穗装在口袋里。小口袋是事先备好的,里面装好一只干老鼠、一只鸡蛋,然后带回家里。回到家后就煮小米魂饭。小米魂饭是用那只干老鼠、鸡蛋、一小碗米煮成的。煮饭时要将小米叶子、小米粒放在簸窦上,饭熟后就把老鼠、鸡蛋取出来,由老人坐在簸寞旁边,边念祝辞边一点一点掐老鼠的嘴、脚、尾巴等,一处一点放在芭蕉叶上,又将取来的小米叶、小米穗捆拢留好。 祝辞念完后就剥鸡蛋看卦,看小米魂来得好不好,齐不齐可在鸡蛋里看得出来。最后由几个男士分吃稀饭。为什么佤族要先叫小米魂?因为小米在种植的庄稼中,成熟得最早,所以就叫小米魂。若生人、或者怀孕的妇女在叫魂前先吃小米,小米穗粒就干瘪不饱满,或者会遭虫灾、风灾,那年就不丰收,叫了小米魂以后,即便那些生人或者孕妇拿来吃,也没有什么事了。

佤族叫谷魂、叫人魂、叫小米魂,都要用老鼠。这里所说的老鼠,是将打得的老鼠放在火塘上烤,将毛烧净,然后除去肚肠,洗净晒干。食用时先放在火塘上烘烤,然后再冲洗后食用。为什么佤族在叫魂时总是要用它呢?传说是这样的:很久以前,世界上发生了火灾,就连谷种也被烧成灰烬。人们没有谷种,就到处找呀,找呀,找了多少天也找不到,后来人们到田边地角去找,终于在旱谷地边大石头裂缝里发现几粒谷子。缝隙小,人们拿不到怎么办?这时恰好老鼠到地里觅食,于是人们请老鼠帮忙,老鼠呢也就跟人提出条件说:如果谷子熟了我就先尝尝,人处于无奈也就答应了。至今,当庄稼刚抽穗还没有成熟,就让老鼠先吃。老鼠最善于吃,不管你留什么样的好东西,只要老鼠知道总要先偷吃。另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谷魂打扮成几个漂亮的少女,来到村子,分别到几户人家投宿,第二天,谷魂姑娘在返回的路上相互议论,说主人家如何款待她们,一个说:我到的那家给我煮南瓜汤,明年我才不来他们家; 一个说:我住的那家给我煮老鼠稀饭,味道不错,明年我还要来他们家。这话被一个放牛娃娃听到后,回去跟大人一讲,从此,叫魂都要用老鼠,要煮老鼠稀饭,煮糯米饭。有时招魂还要杀鸡、宰猪。

过“把牙”节那天,全寨人都要忌讳,不能上山下河,也不能到别的村寨去串。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点燃火把,将火把竖立在屋檐下。这样整个村寨亮如白昼,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赶鬼怪。

2、“斋”(新米节〉

“斋”是佤族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八月〈佤历十月〉间。当谷子刚熟时,大伙头就召集所有小伙头以及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商定过节的日子。吉日选定后就敲锣击鼓,向全寨子的群众公布:“某日,全寨子的男女老少要起早打扫村寨,要修路搭桥。某日,全寨子要过‘斋’节,招谷魂!”

过节前两三天,伙头就安排全寨子的青壮年男子出动修路搭桥,把要驮运新谷的道路桥梁斐宽修平。这是公益劳动,也是节日的内容之一。道路、桥梁修整好后,男人们就补谷仓、屯箩、蔑笆等,妇女们则打扫屋里屋外、挽涤衣服、被子等。
过节这天,全寨各户要到主办节日仪式的头人家集中。各家各户多少要送去一碗新米作礼仪。然后就邀请三四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将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她们身着节目盛装,给她们一人一只口袋,口袋里备有一只老鼠干巴,一只鸡蛋。叫她们到旱谷地里、稻田里去采摘谷穗,一丘田采一穗,一块地里摘几穗装入口袋里。 这就是拿“谷魂”。小姑娘们拿到谷魂后,就回到主办节日仪式的头人家,然后就杀鸡、杀猪、滤水酒、煮糯米饭,还将小姑娘采回到家里的谷穗,剥上几粒丢进煮的稀饭里去。饭熟后,主办仪式的头人就念祝辞,看鸡卦,然后大家才能吃稀饭,吃糯米饭。大家都知道,这是“迎新谷”的美好节日。过了新米节,大家将喜获丰收,家家户户就要吃上香喷喷的新米饭。老人在家里喝酒唱调子,年轻人上山打猎或者到野外斗牛、摔跤。当夜幕降临,年轻人踩着洁白的月光,在舞场上唱歌跳舞,人们高高兴兴,喜气洋洋。

现在,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但族人民将传统的“斋”节定为自己的节目。并更名为“佤族新米节”。佤族新米节有改厚的民族特色。更有较深的思想内涵。节日中佤族对“谷魂”的崇拜,就是对劳动的崇拜。它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希翼,充分体现了古代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传说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佤族人只靠打猎和采搪野果野菜来维持生活,还不知道种植庄稼和饲养牲畜。有一天,一位皇帝路过佤族、傣族和拉桔族居住的地方。发现他们不会种植庄稼,于是就盼咐部下给佤族、傣族和拉桔族一些谷种,并且传授种植技术,不知是为什么,傣族和拉枯族都种出了谷子,吃上了大米饭,可佤族却没有种出来。佤族头人去找那位皇帝问清原因,那皇帝说“种植谷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要想种出谷子,获得丰收,就要用人头敬祭谷神。” 皇帝教佤族如何祭谷神后,又给了佤族头人一些新谷种。播种之前,佤族头人按照皇帝教给的祭谷神的方法,派人砍了一颗人头,认真进行敬祭谷神的仪式。这一年,佤族真的种出了谷子,而且谷物丰收。这次佤族头人又去找皇帝报喜,皇帝又吩咐佤族头人说“你们种出谷子了,并获得丰收,这是山神赐给你们的。你们用人头祭献山神,山神给了你们谷魂,你们丰收了可不能忘了请山神跟你们吃,山神就像你们母亲一样。”可佤族头人不知道山神在哪座山,又问皇帝,皇帝又说“山神就在山上那棵大树上歇着,你们把那棵大树砍倒拉回家凿它敲响,山神听到响声后,就会来到你们寨中了”。头人回去后,又派人去山上砍一棵好端端的大树拉回村子,可是怎么凿才敲响呢?男人们想了几天,还是没有办法凿响。有一天,一个妇女见那些男人们在那树旁摸头不着脑,就说“你们不知道怎么凿?”就掀起裙子指着下身,“凿成像我这里就行了!”那些男人真的按照女人的生殖器官凿,一敲就响。木鼓敲响后大家都来了,就像母亲召集女儿一样。从此,哪年丰收就请山神来吃一一砍木鼓。为了使来年再丰收就用人头祭木鼓。可是有一年,秋收时有一妇女背着谷子回家,刚走到半路,路旁的一棵树权挂通口袋,谷子漏了出来。那年户户人家也就缺食断粮了。头人去问皇帝,皇帝说“人有人魂,树有树魂,谷有谷魂,你们的谷魂是被一个守雀的孕妇先吃了,再一个你们背谷魂驮谷子的道路太窄了,当谷子要成熟时,要先把道路变宽修好,叫谷魂田家才行!” 第二年,头人又按照皇帝的说法,等到谷子要成熟时派人去修路搭桥叫谷魂,那年也确实丰收。从那时佤族就在谷子要收割前先叫谷魂,丰收那年就要砍木鼓、木桥,砍了木鼓后就要用人头祭。后来,部分佤族地区由于受到基督教、佛教的影响,就不砍木鼓、祭人头了,但还是要叫谷魂。叫谷魂是一种精神寄托,为的是能获得好的收成,以便大家来喜庆。对木鼓的崇拜也是对祖宗、父母的崇拜。

3、“卧”(春节〉

佤族过春节,也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有的地方由于信奉基督教和佛教就不过春节。春节佤语叫咆俨,它是佤族最欢乐、最高兴的节日。

佤族过春节,是别有一番情趣的。节日前的几个月,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些好吃的东西,酿制水酒。大人小孩染织或者买一套节目穿的服装。房子在过节前修缮,砍足一年烧用的柴禾。临近节目了,妇女割草准备马料。节日前几天,男子要修水沟,迎新水。妇女则打扫村寨,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大年二十九,在村寨中间的舞场上栽一棵松树。在春节祝辞里,首句说到“花桃树叶发了,松树叶茂了,凶恶随着旧岁去,吉祥伴着新年来。”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以及乡亲们的真诚愿望。在舞场上栽松树是过春节的标记。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早早就起来舂糯米把粗。舂糯米把把一般是妇女的事。先将糯米泡好再蒸熟,然后倒入舂臼里用舂杵舂细。在簸粪上擦好芝麻,将舂细的饭捏成一砖,揉搓成小圈球,再在簸粪上一按,就成了一小块一小块月亮形的粗租了。要过舂节了,每家都要淮备两三坛水酒。春节期间请本寨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家里酶酒祝辞(春节祝酒辞附后〉。其祝商辞的大意是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大年初一清早,头人就派人鸣枪放炮,宣布新的一年到来。这时各家各户都起来接新年的“新水”。大年初一是戒忌日,佤语叫“斤”近乎“戒忌”之意。“斤”这一天,家家户户除吃饭之外,不能干什么活,也不能出寨门,外人也不宜入户,大家只能在家安闲。这天,姑娘、媳妇可以在家晾晒新衣服,洗澡束妆,男入可以理发修容。大家认为,新年来了,要把身上的一切污秽和疾病洗刷干净,要干干净净地跨入新年,在新的一年里才能体魄健壮、万事如意。

大年初二清早,大伙头家就响起了隆隆的炮声,敬告大家,今天亲朋好友要相互拜年,新姑爷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各家各户起得特别早,空上新衣新鞋,携带一些礼物到父母家、岳父母家拜年。有的忙备家宴,佤族拜年通常是逐家挨户拜一下,备有家宴的吃上一点,未备家宴的喝上两杯水酒就行了。 这一天大家特别高兴,心情也十分舒畅,有说有笑,整个村寨显得十分热闹。从大年初二开始,就要“考敖窝”即跳春节舞,也叫打歌。一般说来,只有过春节才能打歌。打歌习惯于下午四点左右开始,直至深夜。大凡佤族村寨中心都有一块场地,这是公众娱乐场所,任何人都不能占用。过去,这场地中心,往往栽有一棵“丫”字形的木桩,佤语叫“考司岗”直译司岗桩,这棵木桩近乎寨桩,打歌时就围绕着这棵“考司岗”转。

“考敖窝”有些礼俗,不是想跳就跳,也不是哪个想主办就主办,一般是头人家主办。除此,是所谓没有福气的人家(不会生育的人家〉或者有生育能力而娃娃不曾活着的人家。这种人家若是要主办,心须经过头人的同意。一旦同意了,就要连续主办三年,意为让大家践踏他的晦气。过去一个寨子过年时打歌要打三至五天。拜这天是大头人家主办,第二天是二头人主办,第三天是普通人家主办。有些年份要打五天。佤族过年一般是七天,少者五天,多者会过到十一天才结束。

主办“考敖窝”的人家要拿着把把、水酒等作为礼仪,敬请一位老芦笙手吹奏,另外还有两三位副手,以便顶替。除此,还要邀请三五个能歌善舞的中老年妇女,组成主办人家的舞队。他们代表主办人家,起着引导、牵头的作用。主办人家要盛一箩谷子,谷子上面放上一串芭蕉、一包茶叶、两节甘廉、两块糯米把把、还有两元钱,主奏手的芦笙也放在上面。 一切准备完毕了,就吃饭喝酒,然后于下午四时左右,老头人就抬起那箩谷子站起来,向大家宣布“考敖”开始,主奏手先在主办人家里吹响芦笙,并围绕主人家一棵柱子跳上几圈,然后边吹边从屋里走出来,这时,鸣炮人在主办人家附近鸣放三响火炮,为舞队开道。向乡亲们宣布“考敖”即将开始,舞队随着芦笙的节奏,沿着大路,边走边跳到舞场。

舞场中心栽有一棵松树,树下置着一张桌子,老头人将谷箩放在桌上,舞队便随着主奏手的节奏围绕着那松树转,几个男子跟随在主奏后的后面打转,大家手牵手围成大圆圈打歌。打歌时由一人领头,大家随声高呼。其意思是“好热闹呀多快乐,大家快快来打歌,(果子〉不采不摘它自落,(谁〉不唱不跳心难过”,等等。妇女、姑娘们手拉手,将男予围在圈内。舞场上穿红戴绿的男女老幼,踏着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高呼声此起彼落,达到人声鼎沸,尘土飞扬的盛况。

大约六点左右,鸣炮人在舞场边上又放响火炮,宣布“考敖窝”收场了。这时主办人家的舞队便单独分出来,头人又抬起那箩谷子,又一次围绕“考司岗”跳数圈,然后慢慢地边跳边走出舞圈,朝着主办人家的方向跳回去。而村民仍在舞场上秩序井然地继续跳舞。这时候,领舞者有吹芦笙的,有吹奏笛子的,这时舞场上更是热闹,场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人们似乎将一年中的激情和快乐,在这一刻中才统统释放出来。就这样,一直跳到深夜才散去。

舞队回到主办人家,头人替主办人家向主奏手致谢,并将那箩谷子及其它东西,送给请来的那位芦笙手作为酬谢。然后,照例地又吃一些东西,又喝一些水酒,这时大家就在主办家唱“宗呻”直译为“吟唱调”。佤族有传统的春节歌词,也有即兴创作的歌词,你唱一段我接一段,大家争先恐后,人人都想用歌来抒怀。

“考敖”是佤族人民在过春节时举行的一种集体娱乐活动,其规模是隆重的,男女老少都参加,并且人们还赋予它一定的含义。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考敖”,说是每户都有“考敖”的份,若是别家都“考敖飞而你家不”考敖飞来年你家的旱谷地里杂草就多。若是你拿出干劲来“考敖”,来年你地里的草就少,谷穗就会沉甸甸,粮食就会丰收。过去,一年中只过一次年,一年中也只“考敖”一次。过了春节后就不再吹奏笙,若是播种后再吹芦笙,种子发芽不好,现在变了,凡逢年过节,有庆贺之事,都要吹起芦笙打起歌。

(二)佤族的酹酒诵祝习俗

佤族同其他民族一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很多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中酶酒涌辞就是一个常见的、至今还广泛流传在群众中的风俗活动。

佤族人喜欢喝酒,更喜欢喝自己酿造的水酒。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自古以来,佤族将酒作为圣洁的、至高无上的礼品,并用于一切祭祀,如婚丧、待客、节日、撒种、栽秧、起房盖屋、走亲串戚等活动。 这也是佤族生活中的主要习俗之一。因此,酶酒诵辞仪式,普遍存在于佤族聚众喝酒的场合。例如,小到一户人家,其中一个成员要出远门,要泡一葫芦水酒(烧酒也可)为之送行,请亲朋好友,隔壁邻舍来一同喝。喝酒前,请一位年长者酶酒诵辞。祝辞意为预祝出门者一路平安,万事如意,身体健康,早日归家等。要举行大的活动,大到一个寨子,甚至一个部落,要先由主管头人统一泡少则七八坛,十多坛,多则十几坛,几十坛水酒,然后召集全寨或全部落男女老幼来喝。喝酒前的酶酒诵辞仪式庄重而严肃。

佤族的祝酒辞,做什么事即涌什么内容。如“播种祝酒辞”,“结婚祝酒辞气”、“贺新房祝酒辞”、“出门祝酒辞飞”、“猪获祝酒辞”、“叫谷魂祝酒辞”等等。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它是佤族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摘录一段佤族“春节祝酒辞”:

“呗!呗!呗!呗!”①
欧一是这样:

①“呗!……”:上下唇紧,口腔吸气后上下唇放开发出的声音,表示安心、慰灵。

旧岁终结,
新年来到;
凶神随着四年走,
吉祥伴着新春来。
花桃树叶发了,
松树叶儿茂了;
阿祖留下简历史长桥,
阿祖走过的漫漫长路;
我们循着阿租的理办,
我们步着阿租的足迹走。
点土松鼠尾巴似的腊烛,
绕土孔雀尾巴似的香火;
松树栽在家门前,
粑粑供在供台土。
我们装扮西术所鸟的巢,
我们欢度帕召老人的春节。
达同胞哟!
劳巳素哟!①
我们没有失时机,
我们没有忘记礼仪;
我们弯下竹吸管,
我们醉酒诵祝辞;
我们打开了所有的酒坛,

-------------
① 达同胞、劳巴素:两个人的名字,传说是小乘佛教的传教士。

甜酒灌满了所有的水缸;
我们的竹酒管朝下,
我们的葫芦口朝土;
吸酒管像一把茅草,
喝酒竹筒摆满了一地;
让你们用弯弯的水牛角酒杯,
让你们把高高的滔竹筒喝倒;
让你们坐在是桌前,
让你们坐在碗筷边。
达同胞哟!
劳巳素哟!
我们仿照你们的手迹,
我们学着你们的做法;
葫芦还妥开花,
生活还妥继续;
我们喜欢跟随阿妈的足迹,
我们喜欢继承阿爸的遗志;
我们希望自己的手脚坚如石,
我们希望自己的年岁长击,藤;
有八人,我们希望八个人都关生,
有九人,我们希望九个人都共存;
我们希望有吃不完的粮,
我们希望有穿不完的衣;
希望我们的人站满山,
希望我们的人排满梁;

别让我们听到恶言,
别让我们遇到灾祸;
走路,别让我们踢着石头,
抬头,别让友尘掉进我们的眼里;
让我们出去的珞子坦,
让我们回来的路宽广;
让我们均持又大又长,
让我们个个刀大元穷;
让我们有强健的翅膀,
让我们有崇高的尊严。

做事情,让我们都能做好;
铺道路,让我们铺得又乎又直;
傲地,让庄稼长得好;
浇地,让九烧得旺盛。
让我们的谷种租又宽,
让地里的杂草又少又易蹲;
让我们的孚谷背不尽,
让我们的养持运不完;
让我们的粮仓排成行,
让我们吃了土仓用下仓;
白鸥大的母猪让它会生儿,
箐鸡大的母鸡让它会生蛋;
让猪群围满食糟,
让鸡群叫遥圈窝;
让我们的生活克涡欢笑,

让我们的名声四方传扬。

走路,让我们像竹签一样的尖利,
爬山,让我们像猛虎一样的矫健;
上树,让我们像马暑蛇一样飞快,
游水,让我们像青蛙一样自如。
让我们像弩竹一样的坚硬,
让我们像箭竹一样的挺直;
让我们长寿不老,
让我们的牙齿坚硬;
白天,让我们心情愉快;
夜晚,让我们都做好梦。

达同胞哟!
劳巴素哟!
到袒列宗哟!
前人先辈哟!
从今以后,
请多加保佑我们,
请多加照看众生。
值此我们筑西木所的窝巢,
值此我们欢度帕召老人的节日;
我们遵循礼仪,
我们继承传统;
我们弯下了吸洒的竹管,
我们庄重地酶洒诵辞;

我们没有失去礼仪,
我们没有忘记礼节:
希望你们敲响木鼓,
希望你们给予回报;
这是你们的酒肉饭菜,
被给你们尽情享用;
愿你们都洒满饭饱;
伸长你们的脖子,
张开你们的嘴巴,
接着仁接着!
“呗!呗!呗!呗!”

节目禁忌

1、过把牙节那天早上,不能随便窜进别人家,若窜进,主人家的庄稼会被老鼠、山雀糟蹋。

2、大年初一,凡自家的炊具;、生产工具、饲养的牲口不能留在山上,若那天不收回家,它们就会咒骂主人,主人就会生病。

3、大年初一,不能杀猪、杀鸡、甚至菊牛,也不能请客送礼,否则,以后饲养家畜就不会兴旺,粮食就不够吃。

4、过春节期间,违忌死人、分娩,若有人死了,或者哪家添口,这个节就算过霉了,不吉利,要重新过年,否则,下一年就会缺吃少穿,有灾难降临。

5、大年初一,不能到别寨走访亲友,若去了容易受伤或者生病。

6、大年初一,不能接待客人,若接待了,那年粮食就不够吃。

7、过年每家都要撞一缸水酒,若不攘,灾难就会降临,主人会生病或者受伤。

八、宗教祭祀

(一)宗教信仰

1、原始宗教

佤族的宗教是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佤族认为万物有灵,并且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其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过去,佤族对原始宗教信仰很深,认为世界上鬼神很多,无时不在、无所不包。鬼神世界和人世一样存在着七情六欲,必须吃喝、穿戴和生产。他们最崇拜的是“莫伟”(社神),“西也”(老天爷)。将其视为创造并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同时还崇拜多种鬼神,如水神、火神、树神等。在世界万物中存在着一个最大的主宰一切的神灵。以前,每个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佤语称“龙莫伟”,“龙”是树林,“莫伟”即社神。“龙莫伟”在村寨上方,神林中建有一间小草棚,佤语叫“业莫伟”、即社神房,“业”是房子,用以供奉社神。

佤族对社神的供奉,每年祭祀的次数各村寨不一,多的一年祭五六次,少的祭三四次。但是,一般群众性的祭祀是在佤历三月播种之前和佤历十月秋收之前。若是村寨里有什么重大事件也要祭祀,如械斗、发生灾难等。 平时,如果哪家遇到什么灾难就请头人或者“占旺”(魔巳〉祭社送神鬼。祭社神时要杀一头毛纯的小公猪,或者小公鸡,要把猪或鸡领到“业莫伟”处宰杀占卦,煮烂饭,三四个老人和占旺一起祭。由占旺祈祷。祭社神其目的是祈求社神保佑家人平安,消邪灭灾,使人畜兴旺。

2、佛教和基督教

近代以来,由于佛教和基督教的传入,部分佤族地区接受了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开始信仰佛教和基督教,建起了寺庙和教堂。有的信仰大众部佛教,有的信仰上座部佛教。大众部佛教重视“普渡众生”;上座部佛教主张“自我解脱”。基督教信奉耶稣,教徒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能拯救教民,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佛教教徒在寺中学习教规“不杀生,不淫逸,不偷盗,不赌博,不喝酒。”等教规,诵读经书学习傣文。相信用点香拜佛的方法,也能得到神灵保佑,获取农业丰收。因此,废除了猎人头祭谷的习俗。基督教徒信仰的教规是“听父母的话,不信鬼,一夫一妻制。不偷盗、不饮酒、要亲爱。不杀人、不嫖娼、不赌博,服从基督教。”在教堂中教读圣经(《新•旧约全书》、《赞美诗》)教学老佤文。

(二)祭祀活动

佤族的宗教祭祀活动很多,除了祭社供神外,还有全寨性的砍术鼓、拉术桥、猎祭人头、祭水鬼、火鬼、扫寨子(桂)、祭老虎等。平时个别人家还要叫魂、送鬼、祭河神等。

1、砍木鼓

秋收后,一个村寨里总有一两家是比较富裕的,若是哪一年粮食增产,就要杀鸡占卦。佤族认为丰收是社神赐给的。若是占鸡卦后,卦像吉就说明得到了社神的佑助,卦像凶也是社神的示意。为了保命就要破财。唯一的办法就是砍木鼓这家要杀猪剽牛煮饭供全寨人吃。从砍木鼓那天起到木鼓凿成敲响将近个把月时间,这家要负责供砍木鼓、拉木鼓和凿木鼓的人吃饭喝酒。村寨里每家每户也都要送大米、盐巴、水酒等给砍木鼓的那家作为礼仪。

砍木鼓的礼俗是这样的:占卦后,由头人决定哪家砍木鼓,并选择吉祥的日子,派几个有经验的老练的男人到大森林里去选木料。选木料要去三次。第一次去选,先看看哪棵树好,看好后就在树根下摆置起所带的祭品,念祝辞,然后回寨子敬告老人,还要杀鸡占卦;第二次去,是要好好观察那棵树是否被雷劈过,树杆有没有空洞,观察好又回来将情况敬告头人;第三次去,由老人、头人和砍木鼓的人以及村寨几个壮汉一块去。这次去要带上鸡、米、酒,要在树根旁杀鸡、酶酒祝辞、占卜鸡卦,看好卦像后由头人下令,几个男子再将大树旁边的小树、杂草斐掉。由头人用自线将那树杆绕上一圈,然后开始回家。最后才派几十个壮汉和砍木鼓的人去砍木鼓。

砍木鼓时要注意大树所倒的方向,一般倒向寨子方向为好。大树砍倒以后,由一位善于辞令的中老年男子酶酒祝辞,边祝辞边拿一块四方石头放在树桩上,佤语叫“公考”直译为“树枕石”。然后把那棵树断成一截长两米的树段,再将它放置在较平整的地方。一头朝寨子方向,一头朝野外。回去时还要在那段树的两头打上树桩。据说如果那段树将朝寨子的那棵树桩撵倒,说明它想回寨里,如果将朝野外的那棵树桩撵倒,说明它还不愿意回去,还想要点东西(祭品)。

第二天是全寨性拉木鼓活动,全寨所有健康的男子都要去拉木鼓,妇女则煮饭。饭煮好后背到山上,让拉木鼓的人吃。拉木鼓时要走直路木鼓上面坐着一位善于辞令的男子。他在木鼓上吆喝着,大家迎合高呼。术鼓就在欢乐的吆喝声中拉回到寨子。拉木鼓一般要两天才能拉到家,第一天拉至半路,第二天拉回寨子。

木鼓拉来了,凿木鼓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这时要请一位巧匠当师傅,七八个木匠动手开凿。凿木鼓一般要八九天,凿完敲响了,全寨人要庆贺一番。主砍木鼓的那家要拿出一条经过挑选、认定是毛纯“心好”的黄牛,举行一次最隆重的“莫伟外木”仪式。“莫伟夕卡”即黄牛,“木”即砍。直译“砍活牛”。砍牛那天,先将备砍的黄牛栓在牛头桩上,这时周围已围满了手持钢刀的抢肉者,远一些的地方是老人、小孩和妇女。“召比”(祝辞者)牵牛绕房三圈后,再将牛栓在牛头桩上。 砍牛人已打扮成女性,上缠包头,下围裙子。待祈祷完毕后,便把长刀一挥,将黄牛的后腿砍了下来,随后又将牛尾巴砍断,扔向主砍木鼓家的屋脊。然后,抢肉者一拥而上,各自使用快刀边高呼边挥刀抢肉。刹时间,一条活生生的黄牛便被抢光了。抢肉时,拾到哪里就要那里、抢得多少就要多少,这就看你的能力。这条牛的肉,主砍人家不能食用。

木鼓的材料一般选用红毛树或者花桃树,是因为这些树是树中之王,而且树质好,最坚硬、寿命也最长。

2、猎祭人头

砍木鼓是全寨子的大好事,是荣宗耀祖、显妥富贵、能博得众人喝采的好时机。砍好木鼓后,豆要祭木鼓。木鼓是“通天神器”,要用最高贵的人头祭。猎人头是全寨性的活动,也是全寨子的大喜事。猎人头先是由头人、老人杀鸡扣卦后,选定几十个强壮的汉子,选择吉日去猎取。猎人头队伍出发时,到寨门外要听预兆鸟的叫声。是吉的便去,是凶的要退回,改日再去。猎人头队伍要小心,不能踩着伙伴的脚后跟。砍头时三刀砍下为最好。猎头时间一般在黄昏或者夜间为宜。猎获人头后,要尽快返回,当天返回最佳。人头不能背到别的寨子。若路过别的寨子要绕道而行。

猎人头的队伍当走到离寨子不远处就要停下来,鸣枪高呼。寨子里的头人得知获得人头后,就敲锣打木鼓,敬告寨子里的人们,让在野外劳动的人归回。 猎人头队伍把获得的人头带到指定的地点,然后由头人领着老人带着红包头、一碗米、一只鸡蛋迎接人头。头人要恭恭敬敬地将红包头戴在那人头上,把米粒和鸡蛋喂到那人头的嘴里,以表示对那人头的欢迎和灵慰。然后向猎人头的人敬酒。“召比”(祝辞者〉酶酒祝辞。其大意是:祝我们全寨平安丰收,不要有灾难。妇女要边装假哭边给人头梳洗。全寨人要跳舞庆贺。

人头砍回来了,头人、老人聚在一起选定能主祭人头的人家。主祭人家必须富有,囱为猎祭人头那几天,全寨的人不能出寨门;不能干活,主祭人家要供大家吃饭,要杀猪黯牛。选定主祭人家后,几个男子砍一节长约两米的竹筒,把另一端破成几丫,用蔑子编制成漏斗形的竹笼,斗要恰到好处,刚好能放进人头。准备停当,由“召比”先祝词酶酒敬告社神。祝词完毕后,由主祭人家的壮年男子,在众人吼叫声、捷锣声、木鼓声中,把人头拾到“把牙更”即放置人头的地方。“把牙更”一般在寨子上方,那里大树茂密参天,荆棘杂草丛生,蚊蝇乱飞,阴森森的。大树根旁立有木筒、竹筒,上面用大石板压着,筒胸有个洞,洞口刚好能露出人头的脸面。

祭人头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帕外”即洗涤砍过人头的长刀。洗刀的人家也要由头人和老人选定。选定哪家洗刀,哪家就要煮饭供大家吃,同时还要准备一头黄牛一头水牛,在洗刀那天割。选好吉日进行洗刀,洗刀那天将备好的牛牵到牛头桩场。 这天,全寨子的男子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集中到剿牛场上,观看剿牛仪式。剽牛仪式开始了,牛的旁边站有两个装扮成女性的壮汉,一个手持梭镖、一小持着长刀,四周是围观的寨民。诅咒完毕后,手持梭镖的转身一跳,挥梭镖就到牛。所黯部位是牛右前腋。黯后要注意观察牛所倒的方向,若是往左倒,让牛血撞向空中为最佳。

每年不一定都要砍木鼓,但不砍木鼓就要砍木桥。砍木桥、拉木桥的仪式也和砍木鼓基本相似。人头也不是年年要猎获,要看一些年份的收成如何,如果不能猎到活人头,也可以盗墓取死人头。这些习俗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解放后,佤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废除了以前的陋习。

3、祭虎豹

古代佤族人民,过着长期的狞猎生活。他们认为虎豹是最厉害的兽中之王,是天神的使者。佤族认为,猎获马鹿、野猪、麂子不算有本事。打死一只老虎才算是好猎手,才算得是真正的英雄。因此,佤族人猎到动物,再大也不举行仪式。只有猎到虎豹,才为其举行盛大的殿庆活动,才唱猎歌。一人唱词,众人齐吼叫。从打倒猎物的地方开始.一路的唱回来。又唱猎歌、又吹牛角号、又一路放枪,表示庆幸。只要听见佤族人的猎歌和牛角号声,就知道他们已猎获到老虎或豹子。

虎、豹,佤语统称作“西未”。老虎、佤语称作“西未巫”,豹子、叫作“西未茅”。 佤族人赕虎,也赕豹。佤语统统称作“比安西未”。膜虎豹,是佤族狞猎生活中的一大风俗,打死了兽中之王,确实算得上是英雄,理应举行庆贺活动;猎获天神的使者,得罪了天神,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应向天神请罪。因此,要举行盛大的股庆活动。这股庆活动,既是庆贺,又是忏悔。膜庆活动膜的主办者,是猎获虎豹猎手的亲家。

猎到老虎后,猎人们就要派人跑回寨子报信。向头人报告,通知猎手家作一些准备。然后,猎人们砍来一棵长杆子,两棵野藤准备抬老虎。他们将两棵野藤结成两道藤圈,分别圈在老虎的胸部和老虎的腰部,然后将长杆子穿过两道藤圈,由两个强壮的猎手一人拾一头。这样抬起来,虎的肢向下垂直,就像站着的活虎。猎人们前呼后拥,边走边唱,又是歌声、又是号声、又是枪声,响彻整个山谷。

回到山寨门外,早有许多人等候在那儿,目的是要举行一个仪式。猎人将死虎放下来,让它匍卧在地,祝酒老人手持竹酒杯来到死虎跟前蹲下,只见他念念有词,酒杯里的水酒不断地滴下来。祝完酒,又见两位男扮女装的老者,各执一把斧子,杀气腾腾地走到死虎面前,念了几句祝辞后,将斧子高高举起,猛劈虎头左右两边的地面,一人劈三下,嘴里大喊“啊哈!啊哈!”这样做,据说是佤族第一次猎到虎,是两位妇女用斧子亲手砍死的,因此,老虎最怕佤族妇女的斧子。“砍虎”仪式完了,人们接着向猎人们敬酒,为他们洗尘,向他们祝贺。 最后,在激昂的猎歌声和水牛角号声中,人们簇拥着将死虎拾到猎手家。

死虎被拾到猎手家,早有两个老妇各拿一把木梳站在那儿等候。待猎人们将死虎挂在准备好的木架上后,两个老妇就开始唱凄婉的猎歌。她们边唱边用木楝为死虎梳理全身的毛。这时围观的人更多了,有人提来四面大铜搓,由四个锥手敲打,奏出雄壮和谐的音乐。人们在这乐声中,围着木架跳起了膜虎舞。他们边跳边有组织地唱和吼叫。舞蹈粗矿、豪放。跳得尘土飞扬,满身是灰。跳了一阵后,祝酒老人手把竹擂杯又一次来到死虎面前,边滴酒边念祝辞,念完了就退回去。这时,几个大汉从寨外抱来一些青树叶铺在地上,就开始剥虎皮了。这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必须将虎皮从头到脚完整无损地剥下来,套在已准备好的“竹蔑虎”上。“竹蔑虎”是用竹篱仿照虎的模样和大小编扎成的。虎皮套上以后,再作一些修饰,如用木梳将虎毛梳理平整,为虎“洗脸”用狗茄子果作虎的眼珠等等,这样"竹蔑虎"就跟真虎一样了。然后又将虎拾到架上,人们又围着它跳舞、吼歌。“竹蔑虎”在木架上要挂三天三夜,人们尽情唱调,时唱时停。三天里,每天下午太阳快要落山时,两个大汉抬着“竹蔑虎”,一个老者手提小铜铠走在前面,还有一个青壮年手里拿着一只口袋,身上挎几个挎包走在后面。他们组成一个“串寨队”,抬着“竹蔑虎”在寨子里东走西串,逐家逐户要大米、鸡蛋、盐巴、蓝烟、茶叶等物。 这些东西收来都用在贩虎活动中,其中,鸡蛋要拿去喂虎。先由祝酒老人祝完酒,然后对准虎口将生鸡蛋掷进去。串寨时,各家各户争相送物,表示慷慨,因为他们深信“虎魂”能将家里的贫穷和疾病带走,换得来年的健康与丰收。

送“虎魂”,是膜虎活动的结束。这一天,人们穿着新装,照例地又唱又跳,又吃又喝,举寨欢腾。两个老妇人边唱边为虎梳洗,歌声深沉而凄凉,就像哭死人一样的悲哀。而后,祝酒老人手把竹酒杯,为“虎魂”祝酒诵辞。诵完了,两个大汉将虎从木架上抬下来,最后一次抬进山寨走一圈,以示离别。家家户户照例拿出生鸡蛋往虎口里掷,有的人还捧出大米往虎身上撤,喝酒的人也举杯往虎身上浇酒。最后,人们将虎抬出山寨大门,早预备好了的全寨所有的火枪一齐鸣放。枪声、歌声、吼叫声、牛角号声响成一片,气氛庄严但又热烈。全寨男女老幼,互相簇拥着将“虎魂”护送到指定地点,离寨子不远的神林中。将虎挂在贩虎木架上后,人们又一次围着木架狂跳、吼叫、唱歌和喝酒。当太阳落山时,祝酒老人又一次祝酒,念祈祷辞,宣布贱庆活动结束。这时,所有的火枪又一次鸣放,最后人们纷纷返回山寨。

下面摘录一段佤族赕虎歌:

岩合啊!

我们本不想让你流血,
我们本不想把你打死。
你把我们的鸡当菁鸡,
你把我们的小牛当麂子;
所以我们要让你流血,
所以我们要把你打死。

岩合啊!
当你走在山竣小路的时候,
你不怕草叶将你划破?
当你在大路主跟踪家畜的时候,
你不怕标枪戳进你的身体?
山坡上的草叶能够将你划破,
我们的标枪能够把你截死!

岩合啊!
任你胆子再大,
我们有长刀迎接你;
任你性情再猛,
我们有九枪对付你。

岩舍啊!
追你的时候,
我们让好汉埋伏在你出没的路口;
撵你的时候,
我们让弩手埋伏在你渡河的渡口。

让你流血的就是我们的好汉,
将你打死的就是我们的弩手。

4、投靠社

佤族认为社为土地之主,人生活在土地上要由社来保佑。凡娶妻、生孩子以及其他寨子的人搬迁来居住的,均要祭社〈祭社活动在生产习俗部分有介绍〉敬告社神、寨子里又添了人,其投靠社的礼俗是新人或者家属带一碗米,放上一只鸡蛋,送到主持祭社的大伙头家,然后由大伙头酵酒向社报告:“村寨里又添了人口,希望社神保佑、使其健康平安!”

5、供奉寨宝

“宝”佤语叫作“香”。有句祝辞说“祭祀寨宝、供奉社神”。佤族人说法,“看”能保佑人们,并能给人们带来财富和幸福,因此要经常祭祀,若不祭祀,“香”就会跑掉,“香”跑掉寨子就会有灾难,年成不好,就会贫困饥饿。“宝”有被人们带在身上的,也有供在家里或寨里的,为村寨供奉之宝。供奉寨宝,这个活动通常由“达果若”(大伙头,负责〉。

6、招魂

佤族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有灵魂,魂在物才在,魂亡物亦随之亡。人的灵魂是一种自在之物。它可以附于人体,也可以离开人体。如果魂离开了人体,人就会生病或死亡,因此,人生病,或者跌倒、受伤,人魂会受惊。家人死去了,活人的灵魂会受惊,人魂受惊了人体就会虚弱、消瘦和生病,那就叫魂。 除此,在小孩满周岁或成年结婚时,要叫魂,但这种叫魂带有祝福的性质。叫魂时,通常有拴线仪式。要请一位老人招魂,祝辞和拴线。有的用鸡蛋叫魂,有的要杀鸡,富有的人家要用猪来叫魂。叫魂开始,主人家在火塘边放置一面簸寞,簸粪上放有批把枝叶、米、蛋、钱。别人送来的“魂”(米、线、蛋、钱〉要放在簸窦里。请来抬魂的老人,坐在簸冀旁边、手把牺杯,嘴中念念有词在招魂将酒酶往地下,然后将鸡脖子划破把血滴在批把枝叶、米上面。然后将鸡杀好,煮鸡肉烂饭。鸡要先整个煮熟,再捞出来由老人占卜看卦。看看魂是否招来了。最后把一根红白蓝色扭成的线索,拴在被叫魂人的手臂上。过去,富有的人家可以用银链、银铺之类来拴魂。这样就可以将灵魂牢牢地系在人的身上,此人就可以健康长寿。如果是女性,魂要系在左手臂上,是男性的魂要系在右手臂上。魂呈挺好了,就吃烂饭,凡是来送魂的人都吃烂饭。叫魂时,除了煮鸡肉烂饭以外,还要煮一小锅糯米饭,吃鸡肉烂饭时每人还要吃一小花糯米饭。叫魂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吃了饭后,第二天早上才洗碗。

7、“朵巴”

佤语“朵巴”直译为“送腿子肉”。佤族十分重视“朵巴”。不论送的地方远近,送的份量多少,只要是送了都认为是极为光彩的好事。送腿子肉时必须认真对待,不能误送或错送。所送腿必须是左前腿,连肉带骨整条腿。其送的规矩是按长幼之序、由弟弟送给哥哥、哥哥送给伯父之幼子、幼子送给次子、次子送给长子、长子又送给伯父的幼子.......以此类推。 若是父母还在就送给父母。送的时候,若是过年,就杀猪送去,还要捎加一块差不多有簸羹方圆的糯米把粗。佤语叫“不勒巴”,“不勒”即把袍,“巴”即大腿。送时,接收的人家要用腿肉煮稀饭,请隔壁邻舍、亲朋好友、亲戚一块来吃。煮时腿骨不能砍碎,要整块煮熟后捞出来提取骨头看卦,腿卦是看腿板骨。将腿板骨对着亮处,看是否透亮,是否有污点。若是清白如洗透亮,无污点为最佳。送腿子肉,只要杀猪、杀牛都要送,不能间断。佤族送腿子肉虽然与迷信祭祀有些联系,但是其含义更深,它既是维系亲属关系,又是联络感情,表达心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佤族对水牛的崇拜

佤族人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山有山神,水有水鬼。总之是万物有灵。在图腾崇拜中,崇拜水牛、木鼓和老虎豹子最为普遍。木鼓、虎豹在上节已经介绍了,这节主要介绍佤族对水牛的崇拜:

佤族人宗拜水牛,是为表示对它的感激。佤族人之所以要感激水牛,有一段古老的传说:人类最初是从“司岗里”①出来的。 那时,他们不分人种和民族,大家过着和睦的群体生活。分了“星星肉”以后,产生了姓氏也产生了民族。以后,他们便以姓氏或民族为单位、过着原始的生活。那时佤族人的首领是圣母马姆姆,她有千个女儿叫安姆拐。

不知什么时候,世上突然漫起了大洪水,②水淹没了平地,淹没了高上,淹没了所有的一切。水越来越大,越淹越高。最后世上只有公洛母山,③山头还露在水面。洪水淹死了飞禽走兽,也淹死了人类。佤族只有马奴姆和她的女儿,被洪水冲到一座山头上。洪水还在不断地涨高,淹没了马奴姆及其女儿借以栖身的那座山头,又淹没了她们的脚背,很快就淹到她们的小腿了。就在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游来了一头水牛,马奴姆和她的女儿喜出望外,安姆拐又跳又叫。水牛游到她们跟前站住了,亲切地用舌头舔舔她们的手和脚。马奴姆和她的女儿爬上了水牛平坦的脊背。水牛驮着她们游回去,不知游了几天几夜,也不知游了多少路程,最后水牛将她们送到美丽富饶的公洛母大山上。这座山很奇怪,水越涨高,它也跟着挺高,无论怎么也不会被洪水淹没。山坡上有茂盛的青草,山林中有数不清、摘不完的野果,遍地是鸟语花香。这样,佤族人的圣母马奴姆和她的女儿安姆拐活了下来,也才有今天的佤族人。

①“司岗星”是何物?传说中各地说法不一.有说是岩洞,也喜于是葫芦.其实,“司岗里”是“母亲”的代名词,是对圣母的尊

②佤族民间传说中的“大洪水”,佤语称作“若木同门”,意为“淹世水”,传说这水淹没男人们的脚掌就会死,淹没女人们的小腿也会死。

③“公洛衣母”,即公明山,在缅甸境内。

佤族人崇拜水牛,因为水牛是佤族人的救命恩人。

佤族人爱水牛,因为水牛是佤族人在农耕中的有力助手。

佤族人杀水牛,是因为只有用水牛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才能解决佤族人在斗争中遇到的困难。佤族人举行什么大的仪式,要到一头水牛,表示事件的重大,头人或者有权有势的人家有事杀水牛,都要将牛头骨架悬挂在自家的墙壁上,因为牛头骨架象征着权力和富有。牛头骨架越挂得多,表示权力越大,也更加富有。

宗教祭祀禁忌

1、叫魂时煮的饭(魂饭),不能抬到外面,若抬出来,魂就跑掉。

2、狗肉不能拿到神鑫旁,因神怕闻狗肉的腥味,如果拿到神鑫旁,这家的主人会生病。

3、送鬼时,不能回头看家里,若回头看,鬼送不出去,病就不会好。

4、孕妇不能吃祭社用的肉,若吃了,孕妇会流产,或者生出来的孩子畸形。

5、不要去惊动送鬼的人,若惊动他,就会生病。

6、孕妇及其丈夫,不能吃祭灵时煮的饭,若吃了,主祭者〈打得猎兽之人)以后不会再打得猎物。

7、如果狗爬屋脊就不吉利,房子的主人,或者狗的主人会生病遇难。

8、讳忌鸡在晚上啼叫,若啼叫,要发生火灾,或者有人发生不正当的两性关系,要举行桂除才免灾。

9、母鸡啼叫不吉利,若母鸡啼叫,也是要发生火灾或者有人发生不正当的两性关系,要法除才兔灾。

10、黄牛进入屋里不吉利,主人要生病。若牛进屋后,要杀猪杀鸡举行怯除仪式才能兔灾,

11、祭灵时,稀饭不能从锅里溢出来,若溢出来,以后就打不到猎物。

12、不能背婴儿到砍木鼓、搭木桥处,因大树有魂,婴儿会受惊和生病。

13、砍木鼓、拉木桥、祭人头、贩虎豹时,全寨人不能出门下地,若是出门下地,容易受伤生病,再说,大家也会指责你失礼。

14、木鼓拉回到寨子那天,不准别寨人进寨,若是进了,就罚他交进寨钱,叫他买鸡买酒去祭木鼓,若是不祭,凿木鼓时容易凿坏。

15、木鼓房不能随便进去,更不能随便敲打木鼓,若是敲打木鼓,惊动寨人,寨人要罚敲打的人杀猪割牛。

16、修正寨门时,不能让别寨人进寨,若硬要进寨,就要罚他交开寨门钱。若进来不交,寨人会生病,或者会缺粮J

九、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

佤族以农业生产为主,社会分工极不平衡,手工业还没有脱离农业,因此,生活水平很低。虽采集和狞猎活动普遍存在,但在经济生活中已不起重要作用。佤族生活在山区、半山区,气候比较温和,雨量充沛,常年雨量1500-3000毫米,集中降于6-10月份,这段时间称之为雨季。其余的月份雨量很少,就称为干季。

由于生活环境限制,过去佤族主要种山地。农作物以旱谷、小米、玉米、莽麦和豆类为主。现在兴修了水利,水田增多。但是由于在山坡或低洼处,多半是“雷响田”,又以种植水稻、杂交稻为主。佤族种的山地(旱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刀耕火种地,也叫“懒火地”。这种地已逐渐减少。砍伐森林后更杂草,晒干就放火烧,不铲不挖,只是在灰烬中点播种子即可;一类是人挖或者用牛犁耕的旱地,这种地还要将土挖探敲碎,捡草拾石后才能播种。

佤族的农业生产工具是铁木并用的。铁制工具有长刀、砍刀、斧子、镰刀、条锄、板锄、矛、铲、犁头等;木制工具有粗、弯棍(打谷用的〉等;竹制的有背箩、蔑笆、簸龚、筛子等等。

播种季节一般在春节后。播种前要先引水、改火、祭社、做桂等活动。

1、引水

引水通常是在春节前几天,选择天干属王的日子,地支属兔或者属龙的日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引水那天,每户出一个劳动力、一棵竹子,集体去修饮水沟、搭水槽。这是节日内容之一,也是一次公益劳动。

2、改火

改火通常是在春节前一天,全寨子各民族聚居片,每片有一位老人,到各家各户收集“旧火”。各家从火糖里撮一点火灰,再从屋檐下拔几根茅草,加上一点旧布或者旧棉花,交给收集“旧火”的老人。由老人集中起来后朝寨外日落方向丢去。寨外日落方向有指定地点,此处有一小水潭,佤语叫“董把热我吾”直译“灭火潭”。老人们去丢“旧火”时,要带一条纯黑毛的公狗,或者纯黑毛的公鸡祭天神。到了“灭火潭”边,老人用竹笋壳把收集的“旧火”裹拢,然后点火将它燃着,再把那包笋壳连同火丢进潭里漫熄。将狗或鸡宰了,把血滴进潭里,然后就在潭边煮狗肉或鸡肉稀饭。饭熟后,要卜卦,以占卜来年的火情。但族认为丢了旧火后就可以消除来年的火灾。然后再以摩擦取火的原始方法取得“新火”。

3、祭私

佤族认为社是土地之神。“社”佤语称“莫伟”。每个佤族寨子都要有自己的“莫伟”。 一个寨子的兴衰都是由莫伟来主宰,一个村寨或者部落的人了兴旺、粮食丰收、灾难祸害等,都与“莫伟”有关。每个佤族村寨的右上方都有代表社神的社树和神林,林中树旁搭有一小间草棚,佤族叫“业莫伟”直译“社房”。这里树术参天,杂草丛生,蚊蝇乱飞,阴森森的。

在祭社之前,通常要先举行“维”即挂除仪式。意思是先“桂除邪恶,才能带来吉利”。其规矩是:由一位老人把一只小白鸡活活绑在桃树枝、大百部枝和扫把草扎成的草束上,拖着鸡在寨子里到处喊叫,检查有没有人乱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如果有,则要罚他们“扫寨”。桂除邪恶后,祭社才会带来吉利。

在播种之前举行的祭社仪式很隆重,通常由寨子里的大头人“达葛若”来主持。祭社一般把红公鸡、或者猪带到社房里杀。祭社时由“达葛若”代表全寨子人向社神献祭,并祈求社神的佑助。

4、播种

祭过社以后,由寨子中负责生产和行政事务的大头人“甲官”①选择吉祥日子先去播种。在“甲官”要拿出谷种去播种的前一天或当天,寨子里所有枪、有弩的男人就到寨子门边指定的一棵大树上放枪、射弩,意思是把旧年的晦气射出去,以求得来年有福。头人家先去播种后,全寨子的人家才可以播种。全寨子人在甲官家没有“使出谷种”以前,谁家都不能播种。甲官家播种后,各家各户根据自家的忌日,选择吉祥的日子进行播种。播种时节佤族村寨最热闹,在过去,一家播种大家帮忙。青年人身着新衣服,边劳动边玩耍。

----------------
① “甲官”:佤族民间官衔。一个佤族村寨,最大的官职就是“达葛若”和“达甲官”:“达葛若”负责祭社管地方,“达甲官”负责农业生产和行政事务。

撤旱谷种,要请一位有经验的能掌握禾苗疏密的、有福气的老人去撤。种懒火地的,男的持点种捧点穴,女的背谷种随后点种。男一行,女一行,两人一组配合默契。种犁耕地的,老人在前撒谷种,男人用牛犁地翻盖谷种,女人们负责铲草、捡草。播种完了,一起回到主人家,一起吃饭喝水酒。

中耕霹铲一般是妇女的事。如果是刀耕火种地,由于土地连片,一家挨近一家,而且这种旱地较宽。中耕藤铲时一般采取“把里海”的帮工形式,即请寨子里或本姓人一起帮忙。“把里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海永”即全寨性的;一种是“海汝”即本氏姓的或聚居片的。每户出一个劳动力。今天你家请,明天他家约。几乎藤铲那天都有“把里海”。哪家要“把里海”,首先要敬告头人派工,并交一元钱、一包荼作为礼仪。然后头人就通知各家各户,每户出一个劳动力去帮“把里海”那家。这家负责大伙吃一顿饭就可以了,不给大家报酬。

秋收之前头人要派人变路、修桥。各家将先熟的庄稼拿回家一两穗,以作祭用,尝新。然后各家就开始编蔑笆、箩筐、打扫粮仓、修整牛驮,准备秋收工具。

秋收时,村寨可以互相帮工换工。庄稼要一天收完。在岩帅地区,打谷子是把割好的谷子堆放在蔑笆里,两个人用弯棍打谷穗。一个站在谷堆上打散,一个在下面甩打,将稻草从谷堆上抖出。一两个妇女在后面专门抖甩稻草。扬谷时,在地上插一棵扬谷桩,扬谷桩上面有叉枝,可以站人。插稳后有一人爬到叉上站着,由下边的人用箩筐盛谷递给桩上的人,桩上站着的把谷子倾倒,下面还有人用簸寞扇着助风力将杂草瘪谷揭去。

庄稼收割完毕,装入仓库了,还要到地里去捡谷魂。一般是由主妇去捡。去时要带上一点米、一只老鼠干巴、一只鸡蛋。到地里摆上祭品,念起祝词,然后从田里捡上一些掉落下来的谷穗谷粒,装入小口袋里,连同所带的祭品带回家来。回来时要在地边喊叫几声谷魂回家。回到家后,煮一小锅稀饭,一小锅糯米饭,把从田地里捡来的谷粒,剥几粒丢进稀饭锅里。最后再把从田地里捡来的谷穗、谷粒包好,或者装在竹筒里放在家堂上或粮仓里。这样一年的农事也就算结束了。

(二〉狩猎

佤族由于多居高山区,农业生产十分落后,仅靠农作物是难以维持生活的。

阿佤山区高山连绵,树林茂密,是各种动物栖息的天堂,狩猎自然也就成了佤族补充食物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阿佤山区,动物很多,兽类有大象、老虎、豹子、翁狼、老熊、马鹿、魔子、山驴、岩羊、野猪、豪猪、剌猾、狐狸、果子狸(破脸)、蜜狗、飞楠、穿山甲、猩猩、猴、懒猴、大灵猫、小灵猫、兔子、以及各种鼠类二佤族猎获较多的是麂子、野猪、果子狸、穿山甲、懒猴、兔子等等。这些动物,肉味鲜美。飞禽种类也繁多,肉味鲜美而为佤族喜猎的有野鸡、警鸡、竹鸡〈麻鸡)、自鹏、斑坞、辑辑等。

狞猎是男子的事。佤族男子从小就练习射弩。佤族的射技较好,成年男子几乎人人有一把弩,有的还有铜炮枪。现在多用汽枪。上山下地,枪、弩、长刀是男子随身携带之物。遇见禽兽,随时可以打。除了枪、弩,佤族还用挖陷井、下扣子等方法捕捉各种动物。其次还养鹊子,如酶鸪、野鸡和鹌鹑等,以之诱捕一些鸟类。

佤族猜猎有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两种:个人行动是设伏,守野兽。集体行动是撵山〈追山)。十几个人分守路口、搜口,两三个人领着三四条猎狗在林中撵野兽。持猎时,若猎获到飞禽之类的就谁打中谁要,若获得大的兽类如麂子之类的,除了“见者有份”外,回到寨子后要分给每户人家(一施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食”所获得的野兽,是不道德的。但是分肉的只是一些大的走兽,一般飞禽无须分肉。但族有句俗语“打到麂子名声大,打到自鹅油水多”。 打到麂子要分肉,自己得到的并不多,大家知道是谁打到的。打到白鹏无须分肉,可以独食,一家人可以饱吃一餐。

佤族认为万物有灵,若是猎获大的野兽,还要祭灵。其它小的走兽、飞禽,只是在新枪新弩、或者是新安设的扣子猎获的第一只动物时,才须祭灵。祭灵的仪式较简单,一般是一碗米、米上放一只鸡蛋,由老人拿着猎获的动物念祝词,希望猎获者以后一家平安幸福,并得到神灵的佑助,以后猎获的更多。过去,如果猎获大的动物要将右前腿送给头人作为礼仪。祭大的动物之灵时,猎获者家要杀鸡占卦、泡滤水酒。然后用兽头煮大锅稀饭给大家吃,来吃兽头稀饭的人要自带一小碗米给猎获者家。

佤族在打到各种动物之后,是走兽要留下颌骨,叉在墙壁上;是飞禽要拔几根羽毛叉在墙上,还要将动物的毛和血沾到自己的枪、弩上,一方面显示自己以后将会越打越多,另一方面认为是一种美饰,借以炫耀自己的本领。

(三〉其它生产活动

1、打铁

佤族学会打铁的历史不伏,自己不冶铁,原料多从缅甸或者其他民族那里交换而来。打铁还不是一项专业,而是兼着打的。铁匠使用的打铁工具一般为风箱、研子、夹子,大小锤等。场地也很简陋。打制的铁具一般是斧头、长刀、条锄、镰刀、摄铲、矛等生产生活用具。同时还兼打一些银饰品。 交换来的原料如果多,农闲时可以多打制斧头、长刀、镰刀等农具并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铁匠之家的经济生活还算可以。如果哪家请铁匠打制工具,除了杀鸡滤水擂招待铁匠吃喝外,还要为铁匠劳作,有钱的可以适当付给铁匠工钱。

2、纺织

过去的佤族妇女都会纺线织布。线有棉线、麻线。纺棉线多用纺车,纺麻线多用纺锤。纺锤,是一块圆木板,圆中心窜通,钉一根竹棍,竹棍上节。剖开个铁口,用来挂线。纺线时,左手持线,右手持纺锤。将纺锤放在大腿上一搓,它就转动。一利用纺锤转动之力,将麻纤维慢慢从左手拉出并捻成线。纺好一截就把线绕到竹棍上,再搓、再捻……妇女们可以边走路边捻线。织布是用一种原始的腰机,它是一套竹木制的活动工具。绕好经线后,用木夹子夹紧,夹子的两头拴带子,就挂在妇女的腰际。另一头用竹木棍穿好扎稳,经线分上下两排,两排经线分别绕在一根竹棍上,抬起一根竹棍一排经线就起,随即用抒刀将纬线打紧,再抬另一排经线又走,再打再抬。不织时可以将它拆下卷好放起。一般纺织的线或者织出的布都要染色。染色以红、蓝、黑三色为多。染料用植物渥煮取汁而成,所织的布全部供己用。解放后,商店里卖的布料比佤族自织的布更价廉物美,现在自织的布已不多了,但是佤族做筒帕和裙子的棉布、做口袋用的麻布,仍要自织。

3、酿酒

佤族喜饮水酒。水酒是佤家人待宾迎客的主要饮料。佤族自己都会酿制水酒。水酒的原料主要是杂粮,以小红米为最佳,高粱亦佳。其次是玉米、谷子、养子等。做水酒,先将原料炒黄,再蒸或煮,煮熟后晾一下,再拌上酒药,用芭蕉叶垫在箩筐里捂起,裹严放在火塘旁边。三四天后,发酵有酒味,就装进酒坛里,留上个半年三月,留的时闰越长越好喝。取饮时,先将吸管塞入坛内,或者把酒盛在滤酒器里,再倒进冷水,浸出酒味后,把水酒吸出接进空坛里即可。佤族水酒,做得好的清凉而微带若味,胜于啤酒。佤族也会酿制烧酒,但是历史不长,是跟汉族学的。酿制烧酒工序、用具比酿制水酒复杂。因此,佤族人家能酿制的也不多。

4、畜养

佤族饲养物畜,饲养牛、水牛、猪既是肉食的主要来源,也是佤族最重要的牺牲品之一。逢年过节、结婚、办理丧事、起房盖屋、祭祀做贼都要杀猪。牛有水牛和黄牛。佤族过去饲养这些牲畜是用作牺牲品,后来才把牛视为耕作的主要力量。

佤族也养骤马。过去,阿佤山区交通不便。要去做生意,驮盐巴等都要用骤马。现在公路通了运输工具多了,饲养骤马的也少了。佤族也养狗,主要是让它守家门,或者带着撵山。过去,佤族会吃狗肉的不多。

佤族饲养鸡,一是为了食用,二是为接待宾客,三是作祭祀占卦用。 过去,养鸡仅仅是为了自己消费,再多也不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现在不闰了,但族开始形成商品观念,所养的鸡、猪、狗、、牛,除了自己食用少许外,大多数都拿到市场进行交易。

5、采集

佤族喜食蟠障、蚂蚌、蝉、竹虫、水冬瓜树虫、田螺、螃蟹、石蚌等。采集主要是由妇女和儿童承担,但有时男人也承担。

植物方面,佤族常采集的有竹笋、粟子、薯类如山药、毛薯、黄精等,还有魔芋。至于平常采集来作菜的野菜、野果那就更难以尽述了。总之,在佤族历史上,由于生产比较落后,采集成了人们补充食物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产禁忌

1、砍伐大树、不要忘记在树桩上置放一块石头,若是忘记置放,树灵会使砍树人生病。

2、撒菜籽、种黄瓜时不要抽兰烟,以后那菜那瓜就会苦,不好吃。

3、不能穿黑色的衣服去种棉花,如果穿黑色衣服去了,以后棉花就开不好。

4、撒好秧回后,不要回家烤火塘,若烤了,以后秧苗易倒下,长不好。

5、栽秧不能从最下一丘田开始,要从上到下,否则,栽秧速度慢而且长势不好。

6、酿制水酒时,不要将酸果子带回家,若是带回家、以后那水酒就酸。

7、酿制水酒时,不要将鱼、螃蟹之类的动物带到家里来,若是带到家、那缸水酒就酸或者有臭味。

8、去庄稼地里安置吓鸟雀的假人、假鹰,不要在人家来往较多时去安置,若有人问你去哪儿,不要回答,若是你跟别人讲话,鸟雀还是照样来吃庄稼。

9、打制铁刀,不要在地支属虎的日子打,属虎的日子过硬,铁刀容易伤人。

10、打谷子时,不要让谷子在野外泼撤,若泼撒谷魂会跟着泼撤,主人家就会缺粮。若泼撒了,主人家要叫魂,要带上老鼠干巴、鸡蛋到谷子泼撒处拿回谷魂。

11、不能让田、地里的草棚失火,若失火,谷魂会受惊吓跑掉,主人家就会缺粮。

12、不能用弩、枪打自己饲养的牲畜家禽,若是打了,以后饲养起家禽就不会兴旺。

13、先开始播种的头人家,播种当天,不能到结婚的那家或者死人家,若是去了,播下去的谷种就长不好,整个寨子的谷子也就挺不好,全寨人就会缺粮。

14、先开始播种的头人家,播种当天忌讳客人到家里来,若是客人来了,谷魂就会随客人而告辞,这样谷子就会长不好,全寨人就会饿肚子。

15、先开始播种的头人家,播种当天忌讳杀猪,因为杀猪要将毛皮表层脱掉,若杀了以后,旱地就会被洪水冲掉,谷子长不好、全家人就会饿肚子。

16、不要在父母死去的日子办大事(自家忌日),若是在忌日办事,种庄稼长势不好,盖房子主人也不安宁,砍柴禾、备木料也易受伤、出门做生意也不顺。

17、男女一起纺线,忌讳线中断,若线中断,他们是要分开的。

18、起房盖屋开始备料时,若第一棵砍的柱子倒时还压根儿就不吉利,要重新砍一棵。若压根了还要硬用,以后房子主入会生病遇难。

[from this point Chinese is missing no.19 from Wa text, so numbers are off by one]

19、开始收割谷子时,从田里回家要直接到家里来,不要先到别家去,若先到别家,你家的谷魂就停留在别人家,你自己家就会缺粮。

20、播种时撒的谷种若剩余,要让老人吃,不要让娃娃、孕妇和家禽吃,否则来年就会缺粮。

21、一年内不能同时盖房子、立仓库,若同时盖,主人家会生病。

22、播种后一段时间,人们不能吹芦笙不能打歌,若吹芦笙、打歌,谷魂会思恋往年禾苗就长不好,粮食也就不会获丰收。

猎事禁忌

1、寻猎时遇见蛇不要打,打死了蛇,就再也打不到猎物。

2、猎人不能独食猎物,独食了,以后就再也打不到猎物。

3、狞猎不能携带药物,不能抽烟,喝酒。否则就打不到猎物。

4、凿制弩弓等猎具,不能在地支属虎的日子凿制,因太“强硬”了,打不着猎物。

5、寻猎路上不要踩着同伴的脚后跟,踩了同伴的脚后跟,同伴再也打不到猎物。

6、女人不能跨过男人的头和男人用的弩、枪等。若跨过了,男人就不会打中野兽,

7、持猎人不能摸女人正在织的布,摸了,就不会打得猎物。

(滇)新登字02号

责任编辑:鲍明秀 钟华强
封面设计:彭放

佤族凤情

陈卫东 王有明 编著

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昆明市大观路39号)
云南民族印刷厂印刷

开本: 787 x 1092 1/36印张: 11.125字数: 204千字

1993年8月第1版1993年8月第1次印刷

印数: 1一1,000

书号: ISBN7一5367一0723一1
•1851

定价:6.00